后方医院、野战医院
1930年底,中央苏区红一方面军开始第一次反“围剿”战争,各军团设置了野战医院随部队行动,留在后方收治伤病员的医院则称为后方医院。后方医院一般设置在相对安全稳定的地区,医疗设备和技术力量也相对较好,主要接收由野战医院初步处理后转来的重伤员。
野战医院则由军团或军所设置,配备院长1人、医生3人、看护员15—20人不等,随军行动,部队转移时需要立即跟随转移。野战医院一般部署在距离战场10—15公里的隐蔽地方,主要开展弹片摘除、伤口缝合等手术,伤员头部和截肢手术都由后方医院负责。在第二次反“围剿”战争中,红一方面军总部对野战医院的职能作了明确规定,即野战医院主要救治1个月内能治愈的轻伤员,1个月内不能治愈的重伤员则转送到后方医院。
【阅读拓展】
小布红军后方医院
小布红军后方医院是第二次反“围剿”战争期间组建的一所后方医院。小布位于江西宁都北部山区,是前后方交通联络要道上的一个村落,南邻黄陂,东通洛口,西可达红军医院后方基地的东固地区。苏区时期,小布是中共苏区中央局和苏维埃中革军委的诞生地,是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战争红军集结地和指挥中心。
1931年5月,第二次反“围剿”战争打响,红军势如破竹,横扫七百里,直击福建建宁。随着战线由西向东延伸,战场距后方医院越来越远,伤病员的救护工作困难加大。5月25日,攻打广昌时,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决定在小布设后方医院,在洛口设伤兵转送站。小布红军后方医院由此成立,院长戴济民,政委彭振雁(后为谢焕辉)。院部设在高田新木坑陈家大屋,该屋为清末年间地主所建,是两层砖木结构,楼上楼下共有100余间。

图2-4 小布红军后方医院旧址(江西宁都小布)
据当地亲历者回忆,第一次反“围剿”战争时,红军曾在陈家大屋设有一所医疗所。第二次反“围剿”战争时设立小布红军后方医院,在层坑、横照、韶坊还设有3个分院,医院能做截肢和腹部手术。小布群众基础好,医院得到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群众把自家的门板拆下给医院作病床,为医院提供粮食、蔬菜、禾草等,乡苏维埃政府组织担架队、洗衣队、慰劳队到医院服务。医院也给当地百姓治病。曾任高田乡苏维埃政府干部的黄良厚右腿跟部患疾,肿得厉害,行走不方便。医院院长戴济民用马把他送到韶坊分院做手术,几天后腿疾就好了。村民黄菊秀害眼疾,快要瞎了,经医院治疗后恢复了视力。黄菊秀十分感激,专门做了一双布鞋送给医生[1]。
第二次反“围剿”战争之后,小布一直是红军伤病员救治的重地。1932年8月8日,乐安、宜黄战役时,红一方面军在小布设立了兵站和兵站医院,小布成为前方连接后方的兵站干线和作战物资的供应基地。
1932年9月,红一方面军第三次卫生会议在小布召开,会议转变了红军卫生工作的理念——由重治疗转变为重预防、以预防为主,在红军卫生工作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次会议还传达了中革军委的决定,将中革军委总军医处改名为中革军委总卫生部。
1933年3月,在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草台岗战斗时,红一方面军仍在小布设置后方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