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场抢救
2025年11月01日
(一)战场抢救
战场抢救及时得当,对降低致死致残率,保持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战场抢救包括卫生员战地救护与指战员自救互救。
1.卫生员战地救护
红军部队各连队专门设立了战地救护小组,每次战斗的伤员,一般先由连队卫生员包扎、止血、固定后,再由战地救护小组送到团救护所。连队卫生员必须随身携带卫生包,以便尽快为负伤战士包扎伤口,减少流血,降低感染的概率,便于后续治疗。1933年1月19日,红一方面军发布的《关于医院工作的通令》明确要求:“各连卫生员随时须带卫生包二十个,碘酒一瓶,吗啡散或鸦片末少许,以作裹伤救护之用。”[1]
2.指战员自救互救
战伤救护,最重要的是战场上的自救互救。在战争环境中,红军指战员一般都必须学习掌握包扎、止血、固定、搬运等基本的卫生常识和急救知识,并随身携带急救包,或把绑带作为绷带,负伤后迅速地用于自身包扎和互相包扎。在湘赣革命根据地,每个战士战斗时腰间都系着一个小布袋,里面装有枪伤药品,当自己或战友受伤时,就从布袋里拿出药水、药品及绷带等物品就地展开治疗,因为治疗及时,伤势恢复快,所以又能迅速投入新的战斗中去。这个小布袋,也被称作“系在腰间的野战医院”。红四军转战赣南时,每个战士都携带一包茶叶和一块布,负了伤就用茶叶水清洗伤口,再将茶叶嚼烂后敷在伤口处用布包扎好,避免伤口发生感染。在当时的艰苦环境下,红军指战员广泛实施自救互救,对减少伤亡、降低致残率起到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