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至上、救死扶伤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为中国医科大学第十四期毕业生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为中央医院题词“治病救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要求医疗卫生工作“要管的是五亿多人口的生、老、病、死”,并将其视为“一件大事业”[8]。2020年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命至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9]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论述充分说明,五千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生命至上、救死扶伤”的价值理念,滋养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同时,涵养了以“生命至上、救死扶伤”为核心的红医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其关注仁爱善举。孔孟仁学思想的本质内涵、核心思想和精神追求体现为“爱”,即对人的爱以及对生命的珍重。《论语·颜渊》记载,孔子的弟子樊迟曾问道:“何为仁?”孔子曰:“爱人。”《论语·乡党》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家的马厩不慎失火。孔子得知情况后,急迫地问“伤人乎”。在孔子看来,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即使是养马的仆人,其生命也是珍贵的。体现了仁学思想中生命至上的核心内涵。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者——孟子,在《孟子·离娄下》中提出了“仁者爱人”。如何做到“仁爱”?就是以爱亲人为起点,通过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关心弟妹,然后由己及人,推演至爱他人、爱世界、爱自然。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求“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孔孟仁爱思想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瑰宝,对后世推崇生命至上、救死扶伤之理念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而且在医学界得到广泛传颂,成为古今中外从事医学研究、救治生命的基本价值准则。

图7-3 毛泽东给中国医科大学第十四期毕业生的题词
作为救死扶伤、关爱生命,深刻践行“生命至上”理念的医务工作者,其仁爱之心、之举体现在以仁德为前提,以诚德为基础,以善行为核心。以仁德为前提是从事医术研学、行医之人的品德修养、灵魂底蕴。无论医者出于何种目的行医,仁德都是必不可少的职业品质,是一位合格医者应有的道德底线;以诚德为基础就是要求医者以真诚之心,同情怜悯患者之不幸,做到对生命大爱无垠、对他人怀同情之心;以善行为核心,即用实际行动践行仁爱,身体力行仁爱善举,真正体现“医乃仁术”之说。
苏区时期,广大医务工作者乃至普通民众,积极响应党与苏维埃政府的号召,力行“一切为了伤病员”“一切为了军民健康”的理念,始终坚守生命至上、救死扶伤的价值追求与人文关怀。默默地医治病人、抢救伤员、消除疫患,充分彰显了仁爱善举之心,生命至上之义。
据文司勋、黄岚在回忆录《井冈山红军医院》中记载,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经常遭受湘赣两省军阀的“进剿”“会剿”。敌人实施层层封锁,根据地军需民用物资运不进来,导致医疗药品非常缺乏。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党和医务人员对伤病员的照顾仍然是无微不至。从山下打土豪分来的粮食,总是优先供应医院。冬天战士们缺少棉衣,就烤火取暖。宁愿两个人共用一床棉被御寒,也要把衣服和毯子送给伤病员。在医院,轻伤员把棉被让给重伤病员,并且经常帮助医务人员打水、端饭,抢着干零活。医务人员为伤病员服务更是知冷知热,体贴入微,常常把自己的衣被让给伤病员。这些言行举止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仁爱”之心、之行的真实展示。
中央苏区时期,党与苏维埃政府更加注重“生命至上、救死扶伤”的理念,从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宣传动员及政策制度等方面实施了系列措施,确保这一理念落到实处。1931年春,成立了中革军委总军医处。1932年改为中革军委总卫生部,下设医务科、卫生科、材料科与事务科,开始了军队卫生机构的统一编制。到1933年春夏之间,红军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基本建立。经过第二、三、四次反“围剿”战争,红军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战场伤员救护及后勤体系。为解决红军医院急需大批训练有素的医务人员,在贺诚的主持下,苏维埃政府于1931年11月在瑞金建立了第一所红军军医学校。1932年初,江西富田和闽西地区发生传染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立即决定开展全苏区卫生防疫运动,并号召苏区军民开展群众性的卫生防疫运动,为此还颁布了《苏维埃区域暂行防疫条例》,这是苏区开展卫生运动的首部法令。1933年6月,中革军委颁布《工农红军暂行编制表》,对部队各级卫生机构进行了整编,统一了卫生机构的设置、名称、职责范围和隶属关系。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开始后,红军医院有了快速发展。到长征前夕,中央苏区建立了10所后方医院、10所预备医院、6所兵站医院、2所残废院和1所疗养院。医院设备条件和技术质量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各红军医院积极贯彻“一切为了伤病员”“一切为了革命战争的胜利”的要求,不断加强医院和伤病员的管理,确保伤病员早日康复与归队[10]。
苏区医务人员力行做好卫生防疫、实施战场救护、践行“生命至上”,以此铸就的红医精神在长征途中、抗日战场和解放战争中不断彰显它的革命价值。
今天,以“生命至上、救死扶伤”为核心的红医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2020年春季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中国大地。中国共产党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领导全国人民展开了顽强抗击疫情的伟大斗争,生动展现了“生命至上、救死扶伤”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