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战伤救护

(四)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战伤救护

1933年2—3月第四次反“围剿”战争时,红一军团卫生部分别在琅琚和唐家铺设立了伤员收容所;右翼的金溪,由红三军团卫生部设立了伤员转运站,并在马家街开设了野战医院。由红五军团和红一军团部分人员在南堡开设了野战总医院,负责收容左、右两翼的伤病员。这次战役,由于前线距后方过远,又是在白区作战,加上连日风雪大作,部队很多人被冻伤了,故出现了转运伤病员困难的情况。黄陂战役中,红三军团卫生部在肖田开设了野战医院,在白竹以东开设了伤员转运站,负责收容转运左翼的伤员;右翼的红五军团卫生部,在东陂开设了野战医院。这次战役的火线抢救、收容后送,都做到了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火线上的伤员得到及时包扎,撤下火线快。师绷带所派出医生、看护支援主攻团的战救工作。军团卫生部同时开展了伤员转运站和野战医院,做到了快收、快转、前后协调配合。红五军团未参战的卫生人员和部分战斗员参加担架队,不辞辛苦地抬运伤员。

在第四次反“围剿”战争过程中,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后方总医院只有4名医生,7—8名看护,天天翻山越岭为分散隐蔽的伤员治疗换药,各级政府动员地方开业医生和民间中医到医院支援医护工作。各县互济会还开展了为伤员筹衣送衣活动,共筹集了5500多件衣服、被帽,送到后方医院分配给伤病员穿用。部队首长也经常派人携带战利品看望慰问伤病员,这一时期湘赣苏区的卫生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