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后方治疗
苏区红军伤病员的安置有三种形式,即在医院、休养连和群众家里安置。当条件允许时,伤员都集中安置在医院里,当时的红军医院多设在庙宇、祠堂等较大的房屋,伤员在医院里实行统一管理集体生活,医疗服务、生活供应等方面均能得到较好的照顾。若条件不允许,部队又需要马上转移时,则通过地方苏维埃政府,临时组织休养连,指派干部进行统一管理,医护人员实行巡回医疗。如医护人员缺乏,则治疗、护理与生活就全靠群众负担。在斗争环境恶劣,部队不得不进行流动游击时,伤病员只能安置在群众家里,主要依靠群众掩护和治疗。伤愈后,或通过当地党组织,或自行去找红军部队[3]。红军初创时,对伤病员多采取就地安置,即寄留在沿途村镇比较可靠的开业药房、医院或群众家里,或寄留在社会慈善机构,留下适当的药品和钱,作为治疗和生活之用。红三军成立后,当地共青团支部号召团员带头护理伤病员,给伤员洗伤、敷药、做饭、照料大小便等。轻伤员包扎伤口后,随队徒步,重者用担架抬走,遇有医院的地方,给予治疗[4]。革命根据地建立后,红军部队以小型医院为依托开展医疗救护工作。
1.完善战伤救治条件
1930年秋,赣西南的红军伤病员已有2000多人,达到后方接收伤病员的极限。为此,10月7日中共赣西南特委刘士奇给中共中央报告:“伤兵要西药成问题。在赣西南的伤兵,大概至少有两千。医院设了很多,医官缺乏,西药更是大的问题,轻伤还可以用草药(中草医生乡村很多,治轻伤很快),重伤要开刀的就没有药,一天没有药伤兵就会发生危险,这亦是比较困难问题之一。”[5]苏维埃政府不得不动员群众将家族祠堂空出来打扫干净,作为红军医院使用,并发动乡村医生用中草药治疗轻伤病人。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所属的东固医院积极做好战前准备和战场收治工作,特别是在红四军的影响下,东固地区原有的红军医院包括治疗所,“除医治伤病兵外,还看工农的病,在那个地方有很多好处,群众中亦有相当影响。”[6]广大苏区人民群众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为红军医院收治伤病员无私地提供了人力、物力等支援。
2.配强战场救护力量
各级苏维埃政府非常重视战场救护人员的培养。1931年2月1日,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曾山向各级苏维埃政府发出通知,要求选派青年女子到位于兴国城岗的赣西南红色总医院看护学校学习看护技术,名额100名,年龄在15岁以上,22岁以下。
为了减轻伤病员运送过程中的痛苦,红军医院派出医务人员培训担架员,并教授简易止血法和急救法,学习搬运伤员的基本方法。内容主要有搬运头部受伤人员的抬法、胸背部受伤人员的抬法、腹部受伤人员的抬法、四肢伤员的抬法、骨折伤员的抬法等。
同时,各个医院也非常重视战场救护力量的配置。因为战事频繁,尤其是敌强我弱,红军战士伤亡很多,战场救护任务非常繁重。曾经担任过粤赣军区医院看护排排长的古新兆回忆道,虽然整个医院仅有三名医生,却有一个十三人的看护排,一个二十五六人的担架队,一个八人的运输队。紧张时,卫生人员往往既是医生和看护,又是担架员和宣传员。不少医护人员为了抢救、掩护伤病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图3-1 元山红军疗养院旧址(江西吉安青原东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