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东北红军总医院

(三)赣东北红军总医院

赣东北红军总医院,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方志敏在赣东北苏区亲手创办的一所重要的红军医院。

1928年7月,中共弋阳县委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一连进行了扩编,并改番号为“红军第二军第二师第十四团”。随着红军的建立与发展,以及革命战争的需要,方志敏亲自委派李长先赴弋阳九区仙湖村筹办红军医疗所。

起初,李长先邀请懂得医道的乡间武术师傅杜振芳为医疗所医师,并选派当地群众刘济铭及横峰蒋家坞的胡广、胡广灵等人做学徒兼职做护理工作,协助杜师傅。医疗方法主要是依靠杜师傅所掌握的治疗跌打损伤的土药方,自采自制丸、散、膏药,用盐水、浓茶或石灰水给红军伤病员清洗伤口,再用苦瓜囊、苦叶菜、木瓜叶、野葡萄叶等敷贴伤口。当时唯一的医疗器具便是几把铜制镊子。经过两三个月的艰苦筹建,这个极其简陋的红军医疗所逐步发展到能接纳30多名伤病员的规模。

1928年冬,国民党第36旅周志群部向磨盘山根据地发动第三次 “围剿”,局势危急,附近群众用担架抬着全部伤病员隐藏在高山密林之中,医疗所即成了一个临时性的“流动医疗所”。直至1929年秋,局势逐渐稳定后,隐藏在附近各地的“流动病床”才集中到磨盘山麓的西潭庙。

1930年夏初,红军攻下铅山河口镇,并动员镇上的何秀夫医师带着全部药品和器械参加红军。何秀夫毕业于厦门医科学校,擅长外伤科,正是红军急需的人才。不久,红军打下乐平鸣山,缴获了一批数量可观的药材,并俘虏了一名国民党军医,经教育动员,该医官欣然加入红军。更可喜的是,景德镇有位曾留学日本千叶医科大学医学博士邹思孟也加入了红军队伍。

随着医务人才的聚集,创办红军医院的条件也日臻成熟。1930年7月中旬,仙湖西潭庙的医疗所改建为红军医院,邹思孟任院长,方远辉任政委(后邵伯平接任),何秀夫任外科主任,邓怀民任内科主任。

医院创建后不久便迁至漆工黄家源。1931年春,因敌军进犯,医院被迫转移到磨盘山大沙岭脚下密林深处隐蔽。3月,红军医院定址于弋阳九区仙湖村。9月初,中共赣东北省委成立,规模不断扩大的红军医院也随之改称为赣东北红军总医院,设在仙湖村的三个大祠堂里,医院可收容伤病员300—500人。

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革命形势,总医院又陆续开设了四个分院。第一分院设在贵溪朱家,第二分院设在横峰青板桥王塘源,第三分院设在漆工黄家源,第四分院设在德兴小梅坞。

1932年8月,赣东北红军总医院迁到磨盘山麓的祝家村,院长仍为邹思孟。12月11日,赣东北苏维埃政府改称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红军总医院隶属于闽浙赣军区管辖。

1933年10月,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赣东北的形势也逐渐恶化。不久,红军总医院迁至德兴鸡头山,并化整为零,将一批伤病员分散到各隐蔽处继续治疗。1934年11月,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葛源失陷,总医院迁至德兴大田村。省委指示,疏散全部伤病员,轻伤员动员回家,重伤员就地安置在群众家中。至此,赣东北红军总医院的历史结束。该院历时3年多,医治了大批红军伤病员,为保存红军战斗力、发展赣东北苏区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艰苦环境下,该院还创办了附属卫生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医务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