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反“围剿”战争的战伤救护

(二)第二次反“围剿”战争的战伤救护

1931年4—5月的第二次反“围剿”战争,由于战线不断向东延长,后方医院距离火线越来越远,红军在建宁、广昌和苦竹设立了野战医院,在洛口设立了伤兵转运站,在小布设立后方医院。各军伤兵先由建宁、广昌和苦竹的野战医院收治,然后经洛口伤兵转运站转送到小布后方医院。同时还在石城木兰、黄泥埔和建宁设立物资转运站,与红军伤病员转运站合二为一,逐步形成了建宁—广昌—苦竹—洛口—小布—富田的后方运输线。

与第一次反“围剿”战争相比,第二次反“围剿”战争的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战线更广阔,战斗更激烈,红军伤亡大幅度增加,伤员的后送、治疗更显困难。据战后统计,从1931年5月16日富田战斗到5月30日建宁战斗,共有伤员1692名,阵亡516名。伤亡人数是第一次反“围剿”战争的6倍多,约占主力红军总人数的8%。第二次反“围剿”战争结束后,红军各后方医院伤病员已达3000人[7]

第二次反“围剿”战争中的战伤救护工作有了明显的改进:一是卫生员能及时把伤员从火线上搬运下来,实现了“不准丢下一个伤病兵”的目标;二是师一级军医处紧随师指挥所,战斗打响后能迅速设立绷带所,各团的救护工作得到加强,伤员后送比较及时;三是野战医院能做止血、摘除弹片等急救手术,并且注意伤口清理,伤口化脓感染率下降,初级治疗效果良好;四是野战医院将医务人员分成若干小组,以组为单位开展工作,交替前进,既保证了野战医院能及时随部队转移行动,又保证了战时收、治、转工作不间断;五是为了不使伤员在野战医院积留,在作战过程中总医院又在东固成立了第三分院,扩大收容量,使野战医院只起中转作用,不治伤员,保证了野战医院的机动性[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