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过程中的卫生健康工作
从1934年10月—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作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了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红军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广大医务人员积极开展各种医疗卫生工作,保证了红军战士的生命与健康,为长征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就地采集中草药,全力救治伤病员
长征期间,红军失去了根据地依托,医疗药品和设备缺乏补给,初期只能靠携带出来的予以补充,或随着行军打仗一路缴获与购买来解决缺医少药的问题。随着长征的不断推进,特别是进入川西北人烟稀少地区后,医疗物资补给越来越困难。红军医护人员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伤病员”的方针,实行就地取材,采用中草药、土方土法为伤病员治病疗伤,挽救了无数红军将士的生命。如用碱水高温蒸煮的棉布代替纱布,用猪油、牛油或酥油代替凡士林配制软膏,用木板、竹片代替夹板固定伤员骨折,用牛、羊肝脏来治疗雪盲症,吃大蒜治疗或预防痢疾和疟疾,等等。同时还建立了层层相连的战时救护体系,从连、营、团、师、军直至中央,分别设立战地救护小组、救护所、卫生队、卫生部、野战医院和后方医院,以及中革军委总卫生部(总医院)。对伤病员采取自下而上分级治疗,保持从前线包扎到后续治疗的连贯性。为了缩短救护距离,将战场救护工作放在连一级,从而保证了第一时间对伤病员进行抢救处理,提高了伤病员的救治率。战场上抢救下来的伤员,不论轻伤还是重伤,就地进行救治。
2.开展卫生防病工作,保证红军的战斗力
红军长征既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和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面对各种疾病的困扰和威胁。红军医务人员只要条件允许,每天坚持排查红军战士健康状况,并为身体状况异常的红军战士进行医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做好救治伤病员的同时,还要做好卫生防病工作,始终要求红军部队坚持做好个人卫生、公共卫生、驻军卫生、行军卫生、医院卫生及个人和集体的防疫方法等苏区时期形成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卫生工作制度,特别强调做好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特殊时期的疾病预防工作。如翻越雪山前,要做好预防高山病、冻伤和雪盲等应急措施;过草地时,要落实预防野菜、蘑菇中毒和皮肤干裂等措施,并进行严格监督;防止发生长时间忍饥挨饿,饱餐一顿时又出现被撑死等情况。经过充分的预防宣传教育和准备工作后,红军长征中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损伤与减员,有效地保持了红军部队的整体战斗力。
3.坚持办学,培养医疗卫生人才
在长征极度艰苦的环境下,红军卫生学校始终坚持办学,师生整编后跟随部队长征,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办学历程。学员许德、李朝选回忆道:“在行军过程中,我们的学校是流动的,没有教室,只有露天‘课堂’。教师都是沿途利用休息和露营的空隙,为学生们讲课,进行课余‘辅导’的。”“行军时,把讨论题贴在前面同学的背包上,边走边讨论,前面的同学讲,后面的补充;教员也夹在同学们中间帮助讨论。”“休息了,大家就坐在大树下,教员出题目让同学们回答。”[3]这是红军卫生学校长征时的真实写照。除了行军、上课外,师生们还参与伤员急救、卫生宣传、调查水源、了解疫情等工作。1935年1月,中央红军占领遵义城后,进行了短期休整。红军卫生学校随即复课,召回200多名学员,开展战场急救、疾病防治和行军医疗护理等科目培训。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之下,红军卫生学校仍坚持在行军中办学,红军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卫生学校就办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各军团的各级卫生机关重视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师、团卫生机关经常集中培训卫生员、看护员;1935年7月,红九军团进驻松岗地区时,军团卫生部还开办了医务训练班。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在长征中也开办了一所医务学校,为部队培养中级卫生人才;各军医院也举办了看护(卫生员)培训班。红二方面军在长征中虽然没有专门的医务学校,但各军团、师卫生部开办了短期训练班。这些举措,不仅为革命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务人员,为红军长征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红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人才基础。
4.克服重重困难,守护红军战士的生命健康
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了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由于频繁战斗和恶劣环境造成一部分医务人员在长征途中伤亡,加上行军沿途补给十分困难,使本来就短缺的医护人员更加稀缺。为避开敌机空中侦察监视,红军大多走小路和崎岖山路,战士们的腿脚经常被植被刮伤划破,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甚至导致肢体溃疡。为隐蔽行军目标,红军将士经常进行夜间行军,由于人困马乏,不时发生跌倒损伤事故,在如此残酷的战斗和环境中,伤病员不断增加。另外,红军将士绝大多数是南方人,在行至高原地区时,部分战士水土不服,出现眩晕、呕吐等情况。由于粮食短缺,战士缺乏营养,行军环境恶劣,饮食卫生得不到保障,非常容易滋生细菌、传染疾病,患痢疾、胃病的红军战士人数不断增多,致使体质下降。红军医务人员克服重重困难,采取各种措施开展医疗卫生工作,守护着红军战士的生命与健康,为长征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长征的胜利,使我们党以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为中心,推动一大批革命根据地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和发展起来,革命的火种在神州大地渐成燎原之势,有力推动了新的革命高潮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