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病流行造成人口大量死亡
中央苏区所在地——赣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既有利于植被生长,也为各种病菌提供了温床,故赣南也是各种瘟疫的高发区。据《赣州地区志》记载,苏区创建前后,赣南地区各种传染病、地方病流行:寻乌县天花流行,死人无数。汶口一带霍乱流行,死亡40余人。会昌县筠门岭霍乱流行,死亡700余人。兴国县一直有痢疾、疟疾、天花、霍乱、乙型脑炎等传染病发生,其中1913年霍乱流行,死亡人数极多,埠头船田邱姓一家就死去7人,城内郭舜和兄弟6人死去5人;1930年瘟疫造成40余人死亡[11]。宁都县固厚天花流行,不到一个月染病者3000余人,死者甚多;霍乱在该县持续3年之久,造成2000多人死亡;该县疟疾发病率高达80%以上,每年9—10月疟疾患者激增,“木籽熟来稻子黄,包头扎脑病在床;木籽掉了无人摘,谷落稻田又生秧”,这首民谣就是当时农村疟疾肆虐的真实写照。
江西其他地区的疫病情况也大抵如此。据《萍乡市志》记载,1918年,萍乡排上乡西坑村痢疾流行,死亡29人。1922年,萍乡安源天花流行,死亡者甚众。1924年,萍乡东源楼下屋场410人中,患有天花者81人,其中死亡18人。1933—1934年,安源痢疾暴发,家有病人者十有五六。源湴乡罗家湾15户106人,一个月内,有82人患病,38人死亡,其中罗上文一家7口全部死亡。
同时,广大农村居民思想观念落后和不讲卫生的生活陋习,加剧了卫生环境的恶化和疾病的蔓延。一是农村盛行早婚、缠足和吸食鸦片,农民身体孱弱,疾病缠身;二是农民的公共卫生意识薄弱,不注意生活环境的清洁,与牲畜同屋,随地便溺、乱丢垃圾,加剧了疫病的传播。

图1-1 凋敝的乡村
此外,血吸虫病、结核病、伤寒及副伤寒、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膜炎、产褥热和新生儿破伤风等疾病也普遍流行,劳苦大众的生命健康受到极大威胁。如血吸虫病,是上饶等地流行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种地方病。患者轻则犹如慢性痢疾,拉脓屙血,面黄肌瘦,四肢无力;重则肝脾肿大,腹胀如鼓,骨瘦如柴,精神萎靡,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当时有歌谣云:“头若苦槠,腹成筲箕,手如猫爪,脚如柴槁。”“一把锄头三斤铁,走到田头歇三歇;举起锄头没有劲,放下锄头就想困。”玉山县是血吸虫病的重疫区,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被毁灭的村庄93个,全家死绝的2966户,被夺去性命的达18200多人[12]。
中央苏区建立前,赣南、闽西、粤北等地极其落后的医疗卫生状况及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无能,使得当地民众有病无处医、有病医不起成为常态,人民热切盼望有新的政治力量、用新的执政理念和政策措施来加以解决。中国共产党及其卫生健康思想和政策主张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