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前卫生健康准备工作

(一)红军长征前卫生健康准备工作

1934年4月底,中央苏区战略要地广昌失守后,第五次反“围剿”陷于困境。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实施战略转移,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兵员、舆论、组织、物资方面的准备工作。其中,卫生健康工作的充分准备,为长征的胜利和革命火种与有生力量的保存提供了重要保障。

1.筹措大量的医疗卫生物资

中央苏区时期,红军自力更生先后建立了多家医疗药品和器材生产加工企业。红军卫生材料厂于1933年搬迁到瑞金城郊的新院村后,生产条件大为改善,同时建立了多个分厂,成为苏区规模最大的药品器材生产加工企业,生产加工各种丸、散、膏丹、纱布、急救包及手术刀、镊子等医疗器械,保障医疗物资的供应与储备。1934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要求对外贸易总局在2个月内完成采购10万元中西药材的任务,其中分配给江口贸易分局的任务是6万元。中央苏区各贸易分局在渔民、商人和其他老百姓的大力支持下,超额完成采购任务。到长征出发时,预发了3个月的药品,中央红军第一、三、五、八、九军团分别携带了305担、305担、26担、26担、26担,中革军委总卫生部还自带了26担,共计714担的药品上路[1],确保了红军长征前期药品的供应。

图8-1 红军长征路上携带药品爬雪山

2.千方百计安置重伤病员

经过连续五次反“围剿”战争,红军伤病员不断增加,到长征前夕,中央苏区红军伤病员达到2.5万多人[2]。为此,1934年10月9日,红军总政治部发布《政治指令》,要求领导机关必须加强对供给、卫生部门工作的直接监督与检查,检查连队卫生工作,加强部队政治军事训练,强化疾病预防办法,注意行军卫生等;突出医院和兵站工作,加紧对伤病员的治疗,并争取最快速度让伤病员痊愈归队,鼓励轻伤病员随军行动。次日,中革军委发布命令,凡一个月医治不好的重伤病员一律送至瑞金九堡第四后方医院继续治疗。战略转移时,对于能够独立行走的伤病员安排其随军行动,不能走的伤员则尽一切可能由担架队抬着随队行动;对于在短时间内难以治愈的重伤病员,则耐心细致地做好教育和安抚工作,留下药材和现金,将其安置在苏区后方或可靠群众家中,继续治病休养,等候归队。随军长征的医疗救护组负责部队日常的医疗卫生工作,包括医生、卫生员和看护等若干人员,医生负责查看病情、诊断、开处方,卫生员负责简单的包扎与治疗,看护员则负责照料伤病员,包括消毒换药、烧水洗脸、打饭喂药等。医护人员分工协作、紧密配合,确保救治工作有序进行。

3.加紧培训医疗卫生人员

为了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增强保障力量,红军各部队加大了医护人员的培训力度,紧急培训医务人员。红军卫生学校举办以部队战伤和多发病防治为重点的培训班,开设内科、外科等课程,学员培训合格后立即输送到部队。并将尚未毕业的军医班(第六、七期)和预科班(第八期)共200多名学员作为后备力量,编成教导大队随中革军委总卫生部出发长征。同时,红军各师、团也开设短期培训班,快速培训卫生员和看护员,学习内、外科疾病防治与创伤处理知识。

这些准备工作,有效保障了红军战略转移中的有生力量。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广大医务工作者在自身负重跋山涉水、抢关夺隘的同时,不忘初心、不辱使命,舍生忘死、千辛万苦救治红军伤病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