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储备了骨干力量

(二)为新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储备了骨干力量

红军卫生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不仅是中央苏区卫生工作技术骨干,除大部分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的学员外,幸存者中的大多数人还成为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这批人员不仅在战时超强的救治任务中锻造了过硬的医疗本领,而且与中国革命事业共成长,对党、对军队、对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政治立场坚定。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依然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担负起医疗卫生系统的领导管理职责,以极大的热情致力于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如张汝光、游胜华、刘放、涂通今、牛步云、吴行敏、王子健等人,均为新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有“长征中走出来的医学博士”之称的涂通今,于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0月考入红军卫生学校第二期。参加了长征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担任松江军区卫生部部长,接管了哈尔滨伪满军医大学,改编为东北军医大学并兼任校长。1949年担任中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组建华中医学院并兼任院长、党委书记。1951年留学苏联,获医学副博士。1956年学成回国,历任第四军医大学副校长、校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等职。在第四军医大学任职期间组建了脑神经外科,开创了我国神经外科的新局面,翻译、编写《急症神经外科学》等神经外科学专著10余部。1995年11月5日,在中华医学会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上被授予“对医学科学及学会发展建设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的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