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伤兵运送

(二)伤兵运送

从阵地后送伤员,要求快抢快运,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伤员运送、处置分三类:负伤特别重的,送后方医院治疗;擦破皮肤的轻伤员,留在连队休息后继续参加战斗;介于两者之间的,在卫生队、卫生部的休养队治疗[2]。为保障红军战士负伤后得到及时救护和治疗,在政治部的支持配合下,军团卫生部组织担架队,派出医生和看护员组建战场救护站,到各团救护所将伤员接回到军团卫生部救护站,实施进一步的包扎、止血、换药和抢救。

1.建立各级伤兵救护所

每次战斗的伤员,在阵地经卫生员包扎、止血、固定等处理后,由连队抢救小组搬运后送到团救护所。团救护所进行分类处理后,将重伤员送师救护所,再转送后方医院;有些重伤员来不及送到后方医院,便由团以上救护所移交地方苏维埃政府,由政府出具函件,安排在群众家中治疗。这种模式为以后开展反“围剿”战争及其他战斗的战伤救治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设立野战医院及伤兵转运站

由于战线不断延长,后方医院距离火线越来越远,红军部队便先后设立了野战医院与伤兵转运站。伤病员从火线到野战医院、野战医院到后方医院之间都由伤兵转运站负责运送。野战医院主要救治一个月内能痊愈的轻伤员,在一个月内不能治愈的重伤员,则通过转运站转送到后方医院。转运站实行军事编制,设站长、指导员、管理员、医生、看护班、向导等,每站开始仅20人,后来增加了运输队、担架队、炊事员等。人员由军队和地方苏维埃政府共同安排,由当地政府负责领导。其任务一是为红军集中与运送作战物资;二是临时收容伤病员,为待转送的伤员包扎、止血、换药,提供饮食、休息条件;三是动员和组织当地群众支援前线,挑选挑夫、伙夫、向导、担架队员、看护员等;四是接待过往人员食宿。转运站的设立,为后来兵站医院及兵站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强化火线救护力量

为解决抢救力量不足的问题,各部队普遍设立了卫生战士和连抢救组。卫生战士由排里的卫生积极分子兼任,每排1人,负责抢救工作;连抢救组由卫生员、通讯员、文书、理发员、炊事员等人组成,由副指导员负责,每连1组,其任务是把伤员运出阵地,极大地加强了火线救护力量。

4.规范卫生人员战伤救护职责

1933年1月19日,红一方面军发布《关于医院工作问题的通令》,对各连队卫生员的战伤救护工作做了明确规定,以保证卫生部门能够根据战役部署和战况进展及时主动地指挥战救工作,伤员能够得到及时包扎,迅速撤下火线。师绷带所派出医务人员支援主攻团,军团卫生部展开伤兵转运站和野战医院,提高了伤员抢救后送工作的质量,健全了后送系统,推进了战伤救护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