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卫生管理机构

(一)中央红军卫生管理机构

红军系统的卫生管理体制机制随着红军的发展壮大而逐步建立健全。在红军初创时期,红军卫生管理机构简单粗糙,卫生机关不健全,人员配备不全,医疗救护工作也举步维艰。古田会议之后,红军部队高度重视各级卫生管理机构建设,但由于卫生管理干部缺乏,卫生机关未能得到迅速建立。贺诚、陈志方等来到中央苏区后,着手组建卫生管理机构,中央红军的医疗卫生工作才真正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1.红一军团卫生机构

1930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组建红军正规军团的指示精神,红三军、红四军、红十二军组成红一军团,并设立军团卫生处(未任命处长)。卫生处人数很少,主要是在军政机关的协助下组织临时医院,进行伤病员的收治与转运工作。军团下辖的三个军均设立军医处。各团(纵队)有卫生队,人员配备较齐全,设队长、中西医医官、卫生兵和担架兵等。

1931年9月,红一军团正式设立军医处,姜齐贤任处长。1932年9月,军团军医处改为军团卫生部,姜齐贤任部长,叶青山任副部长,戴济民任医务主任

2.红三军团卫生机构

1930年6月,红五军和红八军组成红三军团。在湖北大冶游击时,大冶普爱医院何复生(地下党员)、饶正锡、陈春甫、石恩赐和陈复汉等被动员到红军工作。6月24日,彭德怀、滕代远签署成立红三军团总医院的命令,并授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总医院”番号,任命何复生为院长。总医院以何复生、饶正锡等为技术骨干,在红八军军医院的基础上组建而成,能做扩创、取弹片、截肢等手术,原来部队伤病无人能治的状况得到改善。总医院成立后,开办了一期8个月的医务训练班,学员有潘世征、俞国斌等。作为军团最高卫生机构,总医院还行使全军医疗卫生管理工作职能。9月,红三军团第二次攻打长沙后,逐步组建军、师一级卫生机构,军设军医院,师设军医处,并设处长1人。红五军军部医院在院长饶正锡等领导下发展迅速,工作人员达到200余人,组建了有50副担架的担架队,开办了看护员训练班。

1933年夏,红三军团总医院改组为红三军团卫生部,师军医处改为师卫生部,团设卫生队,营设卫生所,连设卫生员。何复生任军团卫生部部长,刘惠农任政委,戴正华、饶正锡先后任医务主任。军团卫生部直辖2个野战医疗所(战时展开为野战医院)和一所医务政治学校。学校培养了100余名医生、数百名护士和大批卫生员,充实了部队的卫生技术力量。

3.红五军团卫生机构

1931年12月14日,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17000余名官兵发动宁都起义,加入红军队伍,被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

二十六路军作为国民党正规军,具有较完备的医疗卫生建制,军部设有军医处,师、旅也设军医处,团设卫生队,连、排设卫生兵。军设后方医院,师、旅设野战医院。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设施较为齐全,人员基本配齐,有军医、司药、护士和勤务员等。而且许多医务人员都接受过正规的医学教育,或者在部队接受过医务培训,随起义部队加入红军后,壮大了红军医疗技术队伍。

红五军团成立后,军团、军和师均设军医处,团设卫生队,营、连设卫生员。陈义厚任军团军医处处长(1933年6月由姬鹏飞接任)兼红十三军军医处处长,刘瑞林任红十四军军医处处长,姬鹏飞任红十五军军医处处长。

【阅读拓展】

“真是白区红区两重天”

1931年,国民党二十六路军奉命从西北来到江西。部队进驻宁都时,正值盛夏酷暑,空气闷热,气候潮湿,许多官兵水土不服,加上霍乱、疟疾和痢疾流行,仅宁都城内的驻军患病者就达5000余人。此外,由于部队粮食短缺,士兵们吃发霉的大米,营养不良,甚至有活活饿死者。上层军官还贪污医疗经费,患病士兵无法得到及时医治,只能在痛苦中死去。这一情况持续了几个月,有些士兵绝望地对着病死的战友说:“今天我埋你,等我死了谁来埋我?”1931年12月14日,身陷绝境的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17000余名官兵为抗日反蒋,发动了宁都起义。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反蒋的热情。

中央苏区领导人了解这一情况后,会同国民党二十六路军中的中共特别支委作了周密部署,对伤病兵的救治工作进行了详细安排。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派地下党员李肃到医院去,公开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名义慰劳伤病兵,稳定伤病兵的情绪,宣传抗日革命道理,还专门组织红军医疗队,在石城的秋溪、龙岗、横江一带建立5所临时医院,医治伤病兵。

在红五军团整编期间,中革军委主席朱德亲自到石城秋溪临时医院看望伤病兵,叮嘱他们安心养病。伤病兵十分感动,含着热泪说:“以前,因痢疾病死了几千个弟兄,无人过问;今天到了红军部队,不但为我们治病,总司令还来看望我们,真是白区红区两重天!”

4.红七、八、九军团卫生机构

1933年10月28日红九军团成立,军团长罗炳辉,政委蔡树藩,参谋长郭天民。1934年2月,军团卫生部成立,张令彬任部长,程村樵任医务主任。师、团两级卫生机构的建立早于军团卫生部,随军团成立而建立。师设卫生部,团设卫生队,营设卫生所,连设卫生员。1935年3月,吴清培接任军团卫生部部长,蒋耀德接任医务主任。

1933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红七军团正式成立,军团长寻淮洲,政治委员萧劲光,军团卫生部部长谭时清。

1934年9月,由红七军团二十一师和中央红军直属二十三师合编组成红八军团,军团长周昆,政委黄甦,参谋长唐溶(后为张云逸),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军团卫生部部长侯友诚(侯政),医务主任宋杰。

5.红一方面军卫生机构

1930年8月,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会师并组成红一方面军。朱德任方面军总司令,毛泽东任总前委书记兼方面军总政治委员,朱云卿任参谋长,全军共计3万余人。红一军团总指挥部由方面军总指挥部兼任,下辖红三、四、十二、二十、二十二军5个军;红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下辖红五、八、十六军3个军。1931年11月,红一方面军总部撤销,所属各部归中革军委指挥,统称中央红军。1932年6月,中央红军复称红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周恩来先后任总政治委员,叶剑英任参谋长,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同年底,红一方面军进行整编,撤销部分军的建制,军团总指挥改称军团长,辖红一、三、五3个军团24个军,共约7万人。1933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成立,并兼红一方面军总部,朱德任总司令兼方面军司令员,周恩来任总政治委员兼方面军政治委员,叶剑英任方面军参谋长,杨尚昆任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撤销军一级建制,由军团直辖师。1934年1月,红军总部与中革军委合并,红一方面军再次称中央红军。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

红一方面军成立之初未组建方面军卫生机构,但各军团、军、师大多设立了军医处(三军团实行“总院制”),团(纵队)有卫生队,并在后方都建有医院。

1932年后,红一方面军各部队卫生机构有了基本统一的编制。方面军、军团设卫生部,师设卫生处(后改为卫生部),团设卫生队,连设卫生员。团卫生处、政治处、供给处均设于团部。

1932年9月17日,中革军委发布《关于红军军团暂行编制表的训令》,规定军团设军医处,下设医务科、材料科、事务科(下设运输队)、看护训练班、担架队;师直属队设卫生队。不久,部队整编,保留军团建制,改军为师,军需处改为供给部,军医处改为卫生部。军团设卫生部,配部长、政委、医务主任、政治部主任;师设卫生部,配部长、政委和政治部主任;团设卫生队,配队长、指导员;营设卫生所,配所长、指导员;连设卫生员,配卫生长。

1933年5月3日,中革军委发布《委任红一方面军各机关负责人员的通令》,组建红一方面军卫生部,彭龙伯为卫生部长(因其尚在后方担任红军卫生学校校长,暂由卫生部政委王立中兼任,彭龙伯6月才到任)。12月,方面军领导机构撤销时方面军卫生部同时被撤销,彭龙伯调任中革军委总卫生部保健局长

尽管受战时条件的限制,红军各医疗机构的组织和员额未能按规定编制完全落实,但由于全军统一的卫生勤务编制逐步得到确定,各类卫生机构的职责、任务和隶属关系逐步得以明确,红军卫生勤务组织形成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