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防疫的严峻形势

一、卫生防疫的严峻形势

各革命根据地大部分地处偏远山区,高山叠嶂,交通闭塞,温暖潮湿,蚊蝇肆虐,容易滋生和传播病菌,加上广大农村迷信活动盛行,生活习俗陈腐落后,历来是各种疫病的高发区域。红军部队南征北战,所到之处无不把防御疫病的宣传作为卫生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各级卫生管理机构和卫生工作人员更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将“预防第一”的理念付诸实践,有效地抑制了各种疫病的传播蔓延。但国民党对苏区连续发动的大规模军事“围剿”,给根据地民众带来了深重灾难,特别是战争之后的疫病暴发,严重威胁着民众的生命健康。

图4-1 《红色中华》报道《富田一带可怕的传染病发生》

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战争后,作战区域内的吉安富田一带发生了来势迅猛的瘟疫。1932年1月13日,《红色中华》以《富田一带可怕的传染病发生》为题进行了报道,称该传染病非常厉害,一天死亡60多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提醒广大军民:“凡属白军走过的地方都要注意防疫,中央苏区三次战争中富田、东固、龙冈、城冈、良村、君埠、黄陂一带,因疫而死的几千人之多。”[1]1932年11月,《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中央苏区各县发生天花、痢疾等传染病,造成数千人死亡。其中公略县瘟疫造成1167人死亡,宁都县数月里感染痢疾者达1300余人,固村、固厚、东山坝等区因痢疾死亡100余人,赣县白露、良口和清溪因痢疾传染,死亡者极多。疫病传播的原因,一是国民党军的疯狂“围剿”,“经过战争的区域,那是比任何地方最容易发生瘟疫的……在江西省区发生瘟疫的危险性更较大”[2];二是各区县对卫生防疫工作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三是农村卫生设施落后,卫生状况堪忧。由此可见,预防疫病的形势非常严峻,防控工作十分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