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战伤救治工作
解放战争开始时,国民党反动派对解放区发动了疯狂进攻,伤病人员不断增多。1946年11月,中央军委总卫生部重申“一切为了伤病员”的卫生工作总方针。1948年,中原军区卫生部发布《临时战救工作条例》,比较全面地确立了战救工作制度,细化了战时救护的组织与任务分工。从连队、营到团、旅、纵队共5个层级,分别规定了救护组织的人员构成、人数和各自负责的事项,明确了由近及远的具体救护位置,并详细列举了各项具体救护任务;规定了各种急救动作的技术工作纪律,如腹部伤处理、固定工作、早期切除的缝合问题、交换绷带等都有明确的技术规范;统一规定了各种标记,使各种状况的伤病员后续交换处理有了明确的辨别方式,提高了救护效率。战场救治工作中建立了由火线到兵团与后方医院的阶梯救治和医疗后送制度。从过去每连由1名卫生员单独进行抢救,发展到每班设立卫生战士和抢救小组,直到开展火线“普遍包伤运动”和“战场自救互救运动”等人人都会救护裹伤的群众性战伤救护运动。由过去部队卫生机关各自分散的治疗救护,发展到组成“连联合抢救组”“团联合包扎所”和“师联合手术队(站)”等战救组织,做到“高度运动,大量收容,哪里作战,哪里收容”。在空前规模的运动战中,数百万民工抬担架、推小车,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冒着枪林弹雨奋勇直前。军队仗打到哪里,他们就支援到哪里。淮海战役时,组建了两个重伤医院、16个后方医院,承担了收治10万伤员的繁重任务。根据《中原军区卫生部淮海战役前方工作报告》,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医院收容伤员2100名,第二阶段收容伤员21036名。医务工作者在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坑道卫生”和“医院尽可能接近火线进行一线救治”的经验基础上,甚至把重伤医院设在距离火线仅十公里处,大大提高了重伤治愈率,如腹部战伤治愈率达到66.6%;破伤风类毒素的普遍使用,使破伤风发病率降低到2%。为适应战场救护需要,还创造性地使用了快速担架,运用早期手术、输血输液、石膏封闭、间断换药、延期缝合、及时供应药材和快速转运等先进医疗技术,做好卫勤组织工作。战地救护和战伤治疗技术的普遍提高,伤员归队率达到了70%以上,大大提高了解放军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