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提高传染病防治与卫生应急能力

(二)大力提高传染病防治与卫生应急能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不断加大传染病防治力度,通过开展预防接种、健康教育和爱国卫生运动等防控措施,降低了传染病发病率,有效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和蔓延,有力保障了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1.实施国家免疫规划

免疫规划工作是中国卫生事业成效最为显著、影响最为广泛的工作之一。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通过接种牛痘消灭了天花,较世界卫生组织于1980年宣布全球根除天花早了十几年。2000年,中国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的目标。2002年,中国决定将新生儿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国家免疫规划由接种4种疫苗预防6种传染病,扩大到接种5种疫苗预防7种传染病。2007年,我国决定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增加到14种,预防15种传染病,免疫规划人群也从儿童扩展到成人。目前多数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病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2.有效控制重点传染病、地方病

做好卫生预防工作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江泽民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实行卫生工作者和广大群众相结合,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建立了城乡卫生服务网络,消灭或基本控制了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一些传染病和地方病,使我国卫生工作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1]2010年底,中国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为76万人,远低于将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控制在150万以内的目标;全国结核患病率降至66/10万,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确定的结核病控制指标;血吸虫病病人约32.6万,较2004年减少了61.3%,全国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实现疫情控制目标。2004年,启用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实现对39种法定传染病病例个案信息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时、在线监测。全国100%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8%的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和94%的乡镇卫生院实现了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

3.持续推进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爱国卫生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公众广泛参与、与公众健康密切相关的社会公益事业,迄今已开展几十年。邓小平十分重视爱国卫生运动,他曾强调指出:“既要长期坚持下去,因此所采取的办法,就必须能够持久地。”[22]爱国卫生运动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开展除害灭病、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农村改水改厕、国家卫生城镇创建、城乡环境卫生整治等,降低了传染病危害,提高了居民健康水平,形成了爱国卫生人人参与、健康生活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4.全面提高卫生应急能力

我国建立了国家、省、地市、县四级应急管理体制,形成了多部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协调机制,健全了卫生应急预案体系。组建了传染病控制、医疗救援、中毒处置、核放射处置类等27支国家级卫生应急队伍。有效处置了SARS、甲型H1N1流感、鼠疫、人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开展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紧急医学救援,保护了居民的生命和健康。

5.重点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伴随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慢性病患病、死亡呈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自2002年以来,防控逐步由重治疗向防治结合转变,形成了由疾控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和专业防治机构共同构筑的防控工作网络。启动了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持续开展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相约健康社区行、健康素养促进行动、中国健康传播激励计划等,建立起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城乡居民健康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