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组织担架队

(三)自发组织担架队

红军每次作战,苏区人民都会组织各种运输队、担架队、救护队等,为红军运送弹药、粮食,抢救、抬运伤病员。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级苏维埃政府负责红军医院安全和准备粮食供给,并发动群众组织担架队运送前线带伤害病的将士。在各级苏维埃政府的宣传鼓励下,广大苏区人民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积极报名参加担架队、救护队、洗衣队、慰问队,帮助红军部队和医院解决困难。

苏区广大人民群众经过动员、教育,都懂得抬担架救伤员是光荣的革命任务,政治觉悟普遍提高,能够像对待亲兄弟一样对待红军伤病员,即使饿着肚子、脚上起了泡、磨肿了双肩,也坚持把伤病员安全送达。在运送途中,担架员还要充当看护员,不仅把自己的衣被让给伤员盖,还要给伤员找水弄饭,照料他们大小便。担架队的热情服务和奉献精神,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革命战争的大力支持,也体现了人民群众是革命战争胜利的坚强保障。

【阅读拓展】

英勇牺牲的苏区支前民工

张震上将曾经回忆道:“第二次反‘围剿’战争时,我任红三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四连政治委员。1931年5月15日富田战斗中,天上下着雨,地下道路泥泞,我边打边喊口号,带领一个排冲锋在前。当冲到敌军堑壕前,突然感觉脑袋被重物打击了一下,顿时头晕眼花,血流如注,倒在水田里。这是我第一次负伤。经简单包扎后,由三名兴国籍支前青年民工用担架抬着紧急撤离。敌人发现后穷追不舍,疯狂射击。情急之中,三位民工为了掩护我,将我偷偷隐藏在路边草丛中,他们则继续抬着空担架在泥泞中奔走。我趴在草丛中,亲眼看着三位青年民工一个一个倒在敌人的枪口之下……我只记得其中两位担架员,一位叫王太锡,一位叫陈光明,还有一位民工我连名字也不知道啊!没有他们三位兴国籍支前民工,就没有我张震的今天了。烈士们为革命牺牲了,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他们!”[15]

苏区时期,在红军和苏维埃政府及其卫生部门的积极组织下,红军伤病员的战伤救治和安置工作不断得到健全和发展,这不仅及时挽救了大批红军将士的生命,保存了革命力量,而且也极大地推动了苏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是彰显了我党“不准丢下一个伤病兵”的理念。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就要求红军医务工作者“不管情况怎样紧张,也不能丢掉伤病员,100个不能死一个,要与伤病员共存”[16]。对于战伤救治,红军是作为巩固部队战斗力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火线上绝不能丢掉一个伤员,退出火线后伤员都能得到救治,同时动员各方面物质的和精神的力量保障完成任务[17]。在斗争最艰苦时期,什么饥饿、疲劳、受伤致残,甚至牺牲,都压不倒广大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唯一坚守的誓言,就是“一切为了革命,为了伤病员”[18]。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得到了传承和弘扬。

二是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1929年12月,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提出了“优待伤病兵”的思想,广大红军医务工作者在具体实践中不断践行。在粉碎敌人的数次“围剿”后,红军部队逐渐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形成了“不死亡,重的变轻,轻的变好”的救护原则[19],红军和苏区各医院、各岗位工作人员分工协作、紧密配合,确保了伤病员救治工作有序进行,使一批又一批伤病员痊愈归队,极大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三是激发了民众的革命热情。实践证明,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民,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人民群众。苏区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不仅通过土地改革让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还关心百姓疾苦,积极为工农群众诊治疾病,让原来对革命战争漠不关心或担惊受怕的苏区百姓,自发组成运输队、担架队、洗衣队,为红军送粮食、运弹药、抬伤员,甚至舍生忘死支援革命。拥军优属成为无上光荣的任务,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风里来雨里去,不分昼夜为革命工作而奔波,充分激发了紧跟共产党干革命的火热情感和工作干劲。

【注释】

[1]赣南医学院苏区卫生研究中心:《中央苏区卫生工作史料汇编》,解放军出版社2013年版,第214页。

[2]赣南医学院苏区卫生研究中心:《中央苏区卫生工作回忆史料》,解放军出版社2014年版,第171页。

[3]张全德等:《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医药卫生史简编》,内部资料1986年版,第78页。

[4]江西省卫生志编纂委员会:《江西省卫生志》,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79页。

[5]赣南医学院苏区研究中心:《中央苏区卫生工作史料汇编》,解放军出版社2017年版,第46页。

[6]《东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675页。

[7]高恩显:《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工作史》,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年版,第22页。

[8]高恩显:《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工作史》,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年版,第22页。

[9]江西省卫生志编纂委员会:《江西省卫生志》,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80页。

[10]高恩显:《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工作史》,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年版,第22—23页。

[11]赣南医学院苏区卫生研究中心:《中央苏区卫生工作回忆史料》,解放军出版社2014年版,第125—126页。

[12]江西省卫生志编纂委员会:《江西省卫生志》,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80—81页。

[1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页。

[14]赣南医学院苏区卫生研究中心:《中央苏区卫生工作史料汇编》,解放军出版社2017年版,第48页。

[15]1999年4月初,刚卸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之职、85岁高龄的张震上将重返赣南革命老区,走访当年战场,缅怀凭吊战友,看望老区人民。在参观兴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瞻仰烈士英名长廊时,他仔细察看碑廊上一位位烈士的姓名,并对陪同参观的同志说:“我记得两位兴国烈士的名字,一位叫王太锡,一位叫陈光明。看看在这里能不能找到他们。”当同志们在23000多名烈士英名上找到了王太锡的名字时,这位经历了两次授衔的老红军、老将军当即声泣泪下地叙说了他与3位担架员的鲜为人知的故事。本资料由兴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副馆长黄红提供。

[16]赣南医学院苏区卫生研究中心:《中央苏区卫生工作回忆史料》,解放军出版社2014年版,第40页。

[17]赣南医学院苏区卫生研究中心:《中央苏区卫生工作回忆史料》,解放军出版社2014年版,第87页。

[18]张全德等:《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医药卫生史简编》,内部资料1986年版,第74页。

[19]张奇秀:《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二册)》,金盾出版社1993年版,第8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