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卫生健康思想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谋求卫生健康的实际工作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而全面筹划卫生健康事业则是从中央苏区时期开始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实现了局部执政,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和军队通过制定方针政策、设置管理机构、开办红军医院、创办医务学校、开展卫生运动等措施,使中央苏区卫生健康事业蓬勃发展起来。
大革命失败以后,党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紧接着中国共产党组织发动了震惊全国的三大起义:1927年8月1日的八一南昌起义、1927年9月9日的秋收起义和1927年12月11日的广州起义。随着武装斗争的发动,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开展的卫生健康事业也揭开了序幕。据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的战士回忆,为救治伤兵,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南下过程中除安排随部队的医官及看护外,还设置过临时的医疗场所。
秋收起义爆发后,为了战伤救护的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卫生健康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早在1927年9月,中共江西省委就在《江西省革命委员会行动纲领》中提出,要“积极进行各种公众卫生事业的建设,如建立免费的普通医院,特别医院(如疯人院、废疾院等)”[25]。
1927年10月,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放弃攻打长沙和南下的既定计划,转战湘赣边界,最终落脚江西宁冈,来到井冈山茅坪。之前,在三湾改编时,毛泽东就注意到了伤员的救治和安置问题,组建了以专门收容、治疗伤病员为根本任务的卫生队。到达茅坪后,为让部队伤病员得到有效救治,工农革命军在取得宁冈、永新地方党组织和当地农军袁文才的支持后,以卫生队为基础,在攀龙书院成立了茅坪后方医院,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的医院。
从井冈山时期起步,到中央苏区时期完善发展,一直到长征转移,中国共产党的医疗卫生事业,先是满足部队,再到兼顾地方,再从组织、机构、队伍、设施等各个方面不断充实,形成了基本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对军队和地方卫生工作都作了深刻的思考。在1929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强调“军政机关对于卫生问题,再不能像以前一样不注意,以后各种会议,应该充分讨论卫生问题”。1930年后,国民党军队多次发动军事“围剿”,前方战事万分危急,毛泽东依然屡屡提醒和要求我们干部必须关心群众生活,关注群众的疾病卫生问题。1934年1月,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我们要胜利,一定还要做很多工作。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我们要取得群众的支持,“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至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26]毛泽东还在《长冈乡调查》中指出:“疾病是苏区中一大仇敌,因为它减弱我们的革命力量”,“发动广大群众卫生运动减少以至消灭疾病,是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27]1931年第三次反“围剿”战斗结束后,国民党军队撤离时对东固地区施放毒药,造成很多群众烂手烂脚、拉痢腹泻等,毛泽东亲自带领红十二军医务人员,对当地群众实行免费救治。

图1-3 古田会议旧址(福建上杭古田)
在党和中革军委的高度重视下,中央苏区的医疗卫生事业从起步到发展,逐步走向完善。1931年11月,中革军委总军医处成立,专门领导红军的医疗卫生工作,1年后改称为中革军委总卫生部,随后各军团(军)和师一级也设立了卫生部,团设卫生队,连设卫生员,红军卫生行政管理体系初步建立。
同时,在苏区地方政权系统中,也形成了由内务部主管的卫生工作领导体系。1931年1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内务人民委员部之下设立了卫生管理局,主管全苏区的卫生工作。省、县、区苏维埃政府相继设立卫生领导机构,成立卫生科,随即各种服务基层和苏区群众的医疗机构也纷纷建立起来。苏区人民群众的卫生健康问题走进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