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困难自主培训
红军医务人员培养工作,最早采取的是红军医院培训看护员的形式。当时,几乎所有红军医院都依托自身技术力量进行医务人员的培训。如红三军团总医院成立之初就开办了一期8个月的医务培训班,1930年11月,红三军开办了看护训练班,1931年2月,赣西南红色总医院开办了女子看护学校,招收了青年学员100名。
1931年后,一批国民党军医参加红军,给红军医务人员培训工作带来空前发展。许多医疗技术骨干一边抢救伤病员,一边培训学员。李治在第四分院工作时,因医院3名军医中只有他一人接受过正规医学教育,上级就任命他为医务主任。当时,有13名从农村动员来做看护的青年男女,干劲大、热情高,但都没有文化,也未接受过任何医务培训,完全不知道如何护理伤病员。李治就把他们分成司药组和护士组进行培训。对司药组,李治用1个月时间教授常用药剂的配制知识和如何用中草药制作汤剂、膏剂;对护士组,则用3周时间教授一些医药、护理的基本知识。讲解人体解剖知识时,李治先绘制了一张人体解剖图,让学员对照自己的身体摸一摸、看一看,再结合解剖图讲解身体各个组织部位的名称、功能等。讲碘酒和酒精的区别时,通过颜色来直观分辨,告诉学员像酱油一样颜色的是碘酒,像白酒一样颜色的是酒精,没有酒精的情况下也可以用白酒代替,然后教他们认识“碘酒”“酒精”这几个词。李治采取急用先学、形象教学等方式,使这些目不识丁的十八九岁的男女青年听得懂、记得住、会操作,轻松愉快地逐步掌握了救护本领。
【阅读拓展】
中央苏区的看护培训班
中央苏区时期,苏维埃政府和红军部队为培养革命事业急需的医务人员,利用已有医院的技术力量,大规模举办了短期看护培训班。
1930年红三军团成立后,组建了总医院,并开始着手培养自己的卫生人员,何复生、饶正锡等医生担任教员,学员每天上课三四个小时,其余时间自习。教学设备除了两台印讲义的油印机、一套生理解剖图谱和一具骨骼标本外,其他皆无,也没有固定的教室。教学都是在医院进行,遇有伤病员送来,医生即教员就需要去开展救治,学员也在教员的指导下参与伤病员的救治工作。没有显微镜,在学习红细胞和白细胞时,学员只能用讲义上、黑板上画的图形去想象红细胞、白细胞的样子。由于行军作战频繁,很难有比较完整的学习时间,培训班只能是边行军、边打仗、边学习。教学方法也是紧密结合当时红军的实际情况,挑选部队最常见的病和最常用的药来进行教学。学员听不懂的时候,教员就做给他们看,通过实际操作进行讲解,例如注射技术,就拿注射器在课堂上当场进行示范,学员照着葫芦画瓢,很快学会了这项技术。
1931年2月,位于江西兴国城岗的赣西南红色总医院创办了女子看护学校,这是中央苏区第一所以“学校”名义招收看护生的培训班。
这些培训班、训练班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总体培训质量不高,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培养出来的人员,在改变苏区军民卫生面貌、加强卫生指导与管理、增强军民卫生保健意识、充实医疗救护力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红军医疗队伍的上述构成,是由苏区早期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事实上,尽管中共中央派遣、动员民间医生帮助、争取改造国民党军医和自主培训等措施,对壮大红军医疗队伍效果显著,作用很大,但在人员数量上却远远不能满足革命斗争形势的迅速发展和苏区民众对保障生命安全和保持健康的渴望,也无法保障红军指战员和苏区民众“生疮害病”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各革命根据地因地制宜规模化、规范化、自主培养训练自己军医的工作应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