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卫生事业取得显著发展成就,但与公众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特别是随着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原有医疗保障体系发生很大变化,如何使广大公众享有更好、更健全的医疗卫生服务,成为中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9]1985年4月,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指出卫生工作改革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把卫生工作搞活。卫生事业逐步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从改革中找出路,从单一的向国家“等、靠、要”转为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办医,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为卫生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也方便了群众就医,并在2003年抗击SARS中取得重大胜利后加快推进。胡锦涛指出:“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20]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促进公共医疗卫生事业落实公益性质。4月,国家启动新一轮医改,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并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卫生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健全。中国成功应对了突如其来的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严重威胁居民的重点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
从2010年起,在17个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和37个省级试点地区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在完善服务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到2011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超过13亿,覆盖面从2008年的87%提高到2011年的95%以上,中国已构建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基本药物制度从无到有,初步形成了基本药物遴选、生产供应、使用和医疗保险报销的体系;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保障机制,如2009—2011年,中央财政投资471.5亿元人民币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发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国家免费向全体居民提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同时,公立医院改革有序推进。
新一轮医改给中国城乡居民带来了极大的获得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显著提高,城乡和地区间卫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和偏远地区医疗服务设施落后、服务能力薄弱的状况明显改善,公众反映较为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逐步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