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反“围剿”战争的战伤救护
在1930年11月—1931年1月的第一次反“围剿”战争中,红军设立了战场救护卫生机构,师部设立了绷带包扎所,军部设有伤员收容转运所。师绷带所和军收容所的任务,主要是矫正火线上的包扎,对骨折伤员施以固定,组织伤员送后方做最终治疗。同时,红一方面军所属各医院采取“加强管理、抓紧治疗、思想动员、改善伙食”等一系列措施对住院伤病员进行突击治疗,大部分伤病员治愈归队,小部分短时间无法痊愈的重伤病员集中到由军政干部负责管理的康复连。红一方面军将分散在东固地区及其周边的医院,进行了统一的调整,明确了各医院的功能及分工。将富田医院(即吉安红色医院,建立于第一次反“围剿”战争前,因敌军进犯,转移到富田匡家村)和东固医院整编为红色总医院,院址仍驻富田,总医院院长为戴济民,下设2个分院,富田医院为第一分院(即红色第一分院的由来),东固医院为第二分院。参战时,各医院的分工是,富田医院、东固医院、茶岭医院编为后方医院;在赖家坪和暘霁分别设立前方野战医院,随军行动,负责战伤的初步治疗和后送工作。
在龙冈战斗中,各军都设立了绷带所和伤兵收容所,从前线撤下来的伤员经军绷带所包扎后,左路红三军和红十二军的伤员送往暘霁医院,右路红四军和红三军团的伤员送往赖家坪医院。在暘霁医院和赖家坪医院进行急救手术后,再由民工担架队送到红色总医院。在东韶战斗中产生的伤员,由各师雇请民夫送到暘霁医院,重伤员则由民工担架队后送到茶岭后方医院做最后治疗。由于前期准备充分,战斗迅速,红军伤亡不大,伤员得到及时救治和后送。
茶岭后方医院及其分院散布在几个村落的农家和庙宇内,医护人员包括3名医生和11名看护,在包括换药、注射止痛剂等分工和治疗方面有明确规定。医生在进行手术和医治的同时,还为30多名当地青年男女提供了看护工作的实地培训,有效地弥补了医务人员的短缺。为了减轻红军的负担,前后方医院的给养、看护及担架员等,均由赣西南苏维埃政府负责筹措保证,体现了根据地党政军民共同抗敌的战时体制。
据统计,在第一次反“围剿”战争的龙冈和东韶两次战斗中,红军共负伤295人,占0.96%,阵亡66人,占0.21%(当时红一、三军团总人数约4万人)。红军伤亡率不高的原因,一是红军准备充分,且战斗时间短;二是救护工作有序进行,降低了救治过程中的死亡率。第一次反“围剿”战争的伤员,连同此前各部队转移来的伤病员共有1100人,集中由茶岭后方医院收治。
此外,在龙冈战斗中,红军还缴获了一批敌军医药器械,特别是敌第十八师团卫生队长李治被动员参加红军,成为红军重要的战场救护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