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卫生健康事业

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卫生健康事业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新纪元。由于长期饱受战乱之苦,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着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一系列严峻挑战,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居民健康水平低下,无医无药的困境较为普遍,人均预期寿命仅35岁,婴儿死亡率高达20%。为了人民群众的卫生健康与生命安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推进了人民卫生健康事业的全面进步。

1951年,毛泽东在《关于加强卫生防疫和医疗工作的指示》中指出:“今后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极力发展这项工作。”1952年,党和政府确立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的方针,集中力量防治严重的流行性疾病和威胁母婴生命健康的疾病,整顿卫生工作队伍,建立农村、厂矿和城市基层卫生组织。到1952年底,威胁人民生命与健康最主要的烈性传染病(鼠疫、霍乱、天花)、肺结核、黑热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和性病,基本上得到有效控制。长期威胁母婴生命的产褥热和新生儿破伤风,也因为大力推广新法接生而得到基本遏制。人民健康水平普遍提升,到1958年,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1949年前的35岁提高到1957年的57岁;在全国流行了近百年的血吸虫病的12个省,已有半数以上流行区的血吸虫病基本被消灭。毛泽东获悉江西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后,浮想翩翩,夜不能寐,欣然命笔写下《七律二首·送瘟神》;疟疾年发病人数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000万左右降低到78万,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任科技组组长,于1972年成功提取出新型抗疟药青蒿素。这项科研成果被广泛运用,挽救了世界上数百万名疟疾患者的生命。

图8-3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