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反“围剿”战争的战伤救护

(三)第三次反“围剿”战争的战伤救护

在1931年7—9月的第三次反“围剿”战争中,在各师部开设了绷带所的基础上,军部开设了伤兵转运站,军团开设了野战医院,并建立了规范的检伤分类措施及医疗后送文书。同时对伤员的治疗作出了明确规定,即重伤员每天更换绷带两次,轻伤一次,一般伤口用1%盐水冲洗,冲洗后用盐水纱布或碘仿纱布包扎。医生除看病外,还要给看护员授课,准备药品;看护员主要负责照顾伤病员,以及换药和准备敷料、洗棉花纱布等。由于当时没有固定的战场与战线,每当国民党军队前进到后方医院地区、威胁到医院安全时,红军后方医院即分散转移。每转移一地,便迅速进行治疗工作,然后再转移、再展开,保证了伤病员的安全和治疗的不中断[9]

第三次反“围剿”战争历时40天,战斗之紧张激烈,机动范围之广是空前的。红军主力几次处于国民党军的重围中,敌我阵线犬牙交错,每次战斗基本是“随遇而战”,在这次反“围剿”作战中,红军伤员3354人,阵亡1319人[10]。负伤的人数是第二次反“围剿”的2倍,是第一次反“围剿”的11倍,医疗救治工作量极大。随军行动的野战医院、绷带所和伤兵转运站,刚在指定的地点展开救治,又要立即随军转移。后方医院也处于交战区,经常遭到敌军和反动武装的骚扰,只能随时分散转移,依靠群众和高山密林等有利条件同敌人周旋,以保证伤病员的安全和治疗工作不被中断。红军总医院这时也转移到了兴国茶岭村。为了加强领导,总前委决定调贺诚任总医院政治委员。鉴于伤病员过多,轻伤病员又占三分之二以上,总前委通令各军接回本部所属的轻伤病员,由各军野战医院治疗,以减轻后方医院的负担。红军及红军医务人员严格执行优待俘虏的政策,在第三次反“围剿”战争中,各红军医院都收容了一些敌军伤兵,并给予妥善治疗和安置。

【阅读拓展】

机智脱险的重伤连

在第三次反“围剿”战斗中,红军总医院第一分院的一个重伤连遭到一路敌军的突袭,80多名重伤员无法及时转移,医务工作人员也不得不暂时隐蔽在附近森林中伺机救援。敌军突如其来的袭击使工作人员万分焦急,就在大家认为重伤病员全部遇难时,重伤连通信员报告说这连没有一个被杀害。问其原因,竟是几个重伤俘虏起了作用。

原来当时敌情紧急传来,这个连表现出了出奇的镇定与团结。他们一面忙于清查,销毁可能被敌人怀疑的物证;一面动员俘虏,让重伤俘虏教会其他伤员冒充敌军某师、团、营、连士兵的方法,待敌人来搜查共产党员时,他们随着俘虏口气,一起骂开:“你们打完仗跑了,丢掉我们重伤不管,幸亏共产党救了我们,并优待我们,吃穿看病都和红军一样。我们天天等你们把我们接回去,你们今天来了不但不接我们回去,反倒要把我们的救命恩人赶走,还搜杀共产党人,你们这些没天良的!不把我们抬回去,往后我们也会在这里饿死,与其饿死,不如把我们一个个地杀死才好呢!让你们也好好安逸做官吧!”大家骂开了,甚至有的拿拐杖打开了,打得敌人乱窜。最终,全连幸免于难。

事后,这个智举传遍了各院各连,红军再遇到敌情就同样做,收到的效果很大[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