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动力的力量因它们的互相作用而增强了起来。它们彼此支持并鼓舞,这结果它们常常同时活动,并且密切地关联着。当我们为同一的记号而唤起我们的悟性,我们激动着我们的意志和感情。只有当这些动力和谐地协作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自由地创造。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说出独白‘死呢还是活呢’的时候,他仅仅在我们之前述说出作者的思想和实行他的导演所指示他做的动作吗?不是的,他在这行句子里放出多量的他自己的对于生活的观念。

“这样一个艺术家并不是在一个想象的哈姆雷特的人物中说话。他是在剧作所创造的环境中他自己的位置上说着话语。作者的思想、情感、观念、理论,转化成为他自己的了。背诵台词使得观众明白这不算是他的唯一的目的。对于他必要的是使得观众感觉他所说的话语的内在关系。他们必须跟随着他自己的创造意志和欲望。这里,他的心理生活的动力在行动和彼此倚赖之中联系起来了。一致的力量对于我们演员是最重要的,在我们实践上,我们不去应用它是严重的错误。因此我们需要发展一种专有的心理技术。它的基础在这三个元素的互相作用,不仅仅依靠自然的方法去推动它们,而且亦须应用它们去激动别的创造元素。

“有的时候,它们自发地、下意识地活动着。在这种有利的场合,我们必须让我们自己顺着它们活动的泛滥。不过当它们并不感应的时候,我们怎么办呢?

“在此情形下,我们可以用三位之中的一个,譬如悟性吧,因为它更易于听受命令。演员获得了他所扮演的角色的台词的思想,而达成了它们的意思的一种概念了。于是,这概念将导出关于这些激想的一种意见,而这便可以适当地影响他的情感和意志的。

“我们早有过这种真理的实际的试验了。回想到疯人的最初练习吧。悟性准备好了计划,及其所处的情境,这些创造下了动作的概念,一致起来便影响你的情感和意志。结果你们成功地表现了那个设计。这个例子是一个说明悟性在创造过程中占着发动地位的最好的例证。但是,要接近一个剧本或一个角色的情感的一面,那是可能的,假使情绪发出了一种立刻的反应。当它们有了这种反应,每一事物便归来到自然的秩序:一个概念出现了,一个合理的形式升现了,而它们联合起来激动你的意志。

“然而,当情感并不高升起来的时候,我们能用什么直接的刺激力吗?对于悟性的直接的刺激力,我们可以从剧本里面的思想中找出来。我们必须为着情感把潜藏于一个角色的内在情绪和外在动作之下的速度节奏找寻出来。

“现在我还不能够来讨论这个重要问题,因为你们必先要有若干准备,使得你们能足够深刻地把握什么是重要的和必需的。而且我们不能立刻来从事研究这个问题,因为它必须要作一个大跳跃,而妨害我们工作的进程的顺序发展。这就是我为什么要避开这点,而来讨论激起意志到创造的方法的缘故。

“拿意志与悟性对比,悟性是直接受着思想的影响,与情感对比,情感是迅速地感应速度节奏的,而意志却没有直接的刺激物可以使我应用来影响它的。”

“至于一个目的又怎么样呢?”我说,“那不会影响到你的创造欲望,因而又影响到你的意志?”

“那是有关系的。假使目的不特别引人入胜,那么它就不会的。人为的方法可以用来激发目的,使它生动而有趣。在另一方面,一个可爱的目的却有着一种直接而密切的影响。但是——并不是在意志上面,它的吸引力是对情绪而发的。最初你为你的情感所引动,欲望则是结果。所以它对你意志的影响是间接的。”

“但是你曾经告诉我们,意志和情感是不可分的,如是,假使一个目的作用于其一,它同时自然影响别的一个。”格尼沙说,热望着指出不相符合的地方。

“你是完全对的。意志和情感像杰纳斯[1]一样,是两面的。有时情绪占着优势,有时意志或欲望占着优势,结果呢,有些目的影响意志较情感尤甚,而有的则用了欲望来提高情绪。此或彼,直接或间接的目的是一种有力的刺激力,也是我们热衷于采用的。”

在片刻的静寂后,托尔佐夫继续着:

“演员之情感胜于他们的智力者在演罗密欧[2]和奥赛罗的时候,将会自然地着重情绪的一边的。演员之有强烈的意志禀赋者可以来演麦克白或白兰特,而把野心或狂热强调起来。第三种典型将会不自觉地比必需更多地加重,例如哈姆雷特或哲人纳丹[3]之类角色的智慧的幽影。

“虽然如此,它们都是必需的,不能让三者之一来压低其他的,这样便会破坏了平衡和必需的和谐。我们的艺术认识一切的这三种典型,而在它们的创造工作中,这三种力量演着主导的地位。我们所排斥的唯一的典型就是太冷淡和太理性,那是从枯燥无味的设计里产生出来的。”

静了一会儿之后,托尔佐夫以如下的明说总结这一课程:

“现在你们是丰富了,在你们的处理上,你们有了许多元素可以用来创造一个角色的人的心灵的生活了。

“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我祝贺你们!”

【注释】

[1]杰纳斯(Janus),罗马教典中初为司门户之神,后引申而为一切“初步”或“起始”之神。

[2]罗密欧(Romeo),莎士比亚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人物。为朱丽叶之爱人,二人家族为世仇,常发生械斗,后仇恨终以二人之死而解。原版本译为“罗米欧”。——编者注

[3]《哲人纳丹》(Nathan der Weise),为德国剧作家、批评家莱辛(Lessing)的剧本。剧旨写凡具有崇高性灵的伟大人物,尽管各具信仰,各有宗教,然彼此必能互相尊重,绝不排除异己。剧中有三个信仰不同的主人公,一为回教徒,一为希伯来教徒,一即为犹太教徒哲人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