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2021年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河北省高校学报影响力提升路径研究”正式立项,课题的总体框架是以河北省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研究为中心,着重研究并出版“河北省高校学报特色栏目文库”(5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的特色栏目“避暑山庄研究”是“文库”的组成部分之一,为此,我们遴选了在《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刊发过的相关的优秀论文结集出版。
“避暑山庄研究”专栏是《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特色栏目,创设于1982年,40多年来,专栏已刊发论文300余篇,共计260余万字。专栏在2014年、2019年和2023年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优活动中荣获特色栏目奖,2018年荣获全国地方高校学报名栏奖。本次遴选坚持学术至上、宁缺毋滥的原则,选出的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避暑山庄研究的整体水平。这22篇优秀论文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族融合等领域,其中,避暑山庄与清代政治研究论文7篇,避暑山庄文化研究论文12篇,有关避暑山庄与民族融合论文3篇。发表于2000—2009年的论文有8篇,发表于2010—2019年的论文有11篇,发表于2020年以来的论文有3篇。借此结集出版之际,对避暑山庄研究专栏的建设与发展作一总结与回顾。
一、“避暑山庄研究”专栏的设置缘由
承德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这里古建众多、文物丰富,气候物产条件得天独厚,又是清代康乾时期全国的第二个政治中心,举世闻名的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8月24日在考察承德避暑山庄时指出:“承德避暑山庄底蕴深厚,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宗教与社会相适应、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有百余年的办学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承德当地唯一一所综合性民族高等院校,有一批造诣很高的文史研究人员,长期致力于山庄研究,具有人才专业优势,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学术背景全面的避暑山庄研究团队。《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创设“避暑山庄研究”专栏,择优刊发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相关研究成果,为各界学者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同时又能够很好地凝练、构建期刊特色,使之成为学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二、“避暑山庄研究”专栏成果一瞥
一座山庄,半部清史,“避暑山庄是中国三百多年来发展的见证”(戴逸语)。40多年来,“避暑山庄研究”专栏围绕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功能价值、园林建筑艺术、民族团结、文学艺术等进行了广泛研讨,达到了以史为鉴、经世致用的目的。
(一)避暑山庄与承德历史文化研究
蒋秀丹的《扈从文臣与山庄文化》指出,康乾时期的避暑山庄,曾经来过很多政治家、诗人、文学家、史学家、画家,他们的创作,使一座政治性的园林充满了人文色彩,拥有了巨大文化价值。纪欣的《清代康乾盛世以前滦河流域文明的五次高潮》认为,在清代康乾盛世以前,滦河流域文明曾出现过五次高潮,即红山文化、燕文化、唐朝铜镜文化、辽驿路文化和金代北方农业文化。此外还有李月明的《避暑山庄文化点滴——避暑山庄三百年文化沉思》和彭俊波的《北巡、避暑、怀柔、绥靖及其他——避暑山庄文化的现实意义》等。
(二)避暑山庄文学艺术研究
避暑山庄内各名胜景点留有大量具有重要的政治、历史、文化、艺术、民族等方面内涵的楹联、碑文。于佩琴的《山庄皇家寺庙额联蕴含的佛教思想》指出,避暑山庄内外寺庙楹联记录了“康乾盛世”在推行民族团结政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展示了佛教的善恶观念。马云峰的《谈避暑山庄题额和楹联的学术价值》一文指出,避暑山庄的题额和楹联反映了题写者的政治抱负和勤政思想、道德观念和审美追求、民本思想及重视农业的精神及其所奉行的民族政策。周殿芳的《从避暑山庄诗看康乾御制诗的艺术价值》指出,避暑山庄诗基本是用赋的方法写成,赋中兼有比兴,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气氛,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也有浓厚的幻想成分。白晓颖在《避暑山庄文化中的音乐形态》一文中指出,避暑山庄的宫廷音乐有中和韶乐、丹陛大乐、中和清乐、丹陛清乐、导迎乐、饶歌乐、禾辞桑歌乐、庆神欢乐、宴乐、赐宴乐、乡乐等,乐器则随各乐类的不同功用而各异。张德锤的《避暑山庄园林之雄浑美》认为,从园林布局角度说,依山傍水的景观构筑格局使避暑山庄各景观互相遮掩,互为衬景,形成具体看“有”、全局看“无”的特点,显示“返虚入浑”,体现了康乾雄健的精神,显示了“积健为雄”的特点,体现了山庄园林的雄浑美。
(三)避暑山庄与清代政治研究
正如李月明在《避暑山庄文化点滴——避暑山庄三百年文化沉思》中所说:“当我们游览避暑山庄时,首先看到的是风景幽美的园林和气势雄伟的寺庙,但却蕴含着明确的政治目的和政治思想。”古语有云“清帝驻跸山庄,如在京师上朝议事”,康熙、乾隆和嘉庆三位皇帝曾经多次在避暑山庄中处理朝廷政务。于佩琴在《略论避暑山庄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一文中指出,避暑山庄是其引见官吏,接见各民族王公贵族、外国使节及处理朝政,举行各种政治活动的场所,实际上成为清帝处理民族事务、加强北部边防的政治中心,在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特殊作用。张德锤在《康熙大帝的进取精神》一文中指出,康熙的进取精神表现在:他走在了当时学习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前列;他坚持“用人行政,惟求其是”的思想路线;他能正确地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完成了民族融合的历史任务。
(四)避暑山庄及外八庙与民族融合研究
外八庙是清王朝中央团结少数民族、巩固发展民族关系、共同抵御外来侵略威胁的历史写照。康熙、乾隆曾经多次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少数民族首领,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清王朝的交流,对民族融合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孙福何在《从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看清代少数民族政策》一文中指出,避暑山庄是实现民族融合、巩固边疆的地方,彰显清帝利用民族与宗教政策,加强民族融合与统一的政治谋略。高俊杰在《须弥福寿之庙民族团结价值研究》一文中指出,须弥福寿之庙是清政府推崇藏传佛教,团结边疆少数民族而修建的最具代表性的藏汉建筑典范,是民族团结的丰碑。
(五)园林古建研究
避暑山庄内有亭、阁、轩、榭、庙宇等120余组景观。樊淑媛在《避暑山庄园林艺术特征》一文中对避暑山庄的园林艺术特征从六个方面加以阐述:峰峦岑岭,争奇竞秀;峰落湖心,山水相连;山林古秀,清凉幽静;草原鹿鸣,野趣无穷;园林建筑,融于自然;北雄南秀,和谐统一。杨天在在《避暑山庄的造园艺术》一文中指出,灵活的总体布局,崇尚自然的造园思想,简拙古朴的假山,自然曲折的道路、桥梁,质朴无华的建筑,避暑山庄正是一幅“天然图画”,给人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的享受。陈振远在《简述避暑山庄内的假山》一文中指出,避暑山庄的假山叠石,因地制宜,依据不同的建筑和景观需要,随宜布置,使之与建筑周围环境相协调,融为一体,打破了帝王苑囿中常用的“一池三山”的格局。
三、“避暑山庄研究”专栏对学科建设和区域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保持鲜明地域特色,研究成果异彩纷呈
40多年来,“避暑山庄研究”栏目以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和承德市众多少数民族(多达53个)聚居的特点,展开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填补了地域文化研究的空白,深化了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目前已经出版的有关避暑山庄研究的著作有《康熙三十六景诗选注》《乾隆三十六景诗选注》《外八庙碑文注译》《避暑山庄御制诗鉴赏》《热河行宫诗注释》《避暑山庄御制诗联解读与品评》《避暑山庄文丛》等10余部,连同专栏刊发的300余篇论文,共有600多万字著述公开出版。系列专著、论文的出版发行,对宣传承德历史文化、展示避暑山庄与外八庙的独特魅力、传承承德地区的民族团结融合、开发承德的旅游资源起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二)专家队伍逐渐壮大,研究内容日益精深
学报注重队伍建设,一方面,培养、鼓励本校学者开展山庄研究,形成学报基本作者群;另一方面,积极联络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专家(如戴逸、阎崇年、赵志强、关纪新、关阔、布尼阿林、何申、郭秋良、滕德勇、赵秀亭、孙继新),以及当地文物研究部门科研人员,积极向专家约稿,让“避暑山庄研究”栏目成为发表山庄研究成果的重要阵地。
(三)品牌意识明显增强,开放办刊格局凸显
多年来,学报积极协助参与当地政府、文物局联合举办避暑山庄研究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分别组织参与纪念避暑山庄肇建280周年、290周年、3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为进一步加强对避暑山庄的研究,2015年,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特别设立了避暑山庄研究中心,中心聚集了一大批校内外专家学者,定期组织考察,举办讲座和研讨会,为学报“避暑山庄研究”栏目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使创设40年的老栏目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四)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研究范畴不断拓展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坚持“大避暑山庄”研究理念,把拥有5000年的红山文化、1000余年的契丹文化和300多年的山庄文化等历史基因纳入其中,丰富了研究范围,拓宽了研究视角。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避暑山庄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都是需要专家、学者和当地政府格外关注的长久工程,这也是在世界文化遗产传承中具有代表性的难题。避暑山庄研究专栏在集中力量整合学术研究资源与力量、探讨避暑山庄遗产保护传承策略、打造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研究的学术高地等方面,具有与历史文化名城地位相匹配的文化担当。
四、“避暑山庄研究”专栏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
(一)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1.做强传统经典旅游。承德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经典景点很多。40多年来,“避暑山庄研究”专栏先后挖掘整理了很多历史遗迹,尤其是对众多遗迹进行建筑说明、文献整理、保护研究等等,完善地方旅游资料,宣传地方旅游文化,为地方传统旅游事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2.为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在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中,地方高校学报完全可以有所作为,应主动进行一线调研,找到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契合点,并做好文章。多年来,承德市旅游存在着旅游发展观念陈旧、旅游规模较小、相应的旅游配套设施不足、接待能力有限、客流量少、旅游项目单一、文创产品匮乏、策划设计不科学等急需改善和解决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承德市旅游经济的发展。《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应该通过各种方式联系相关专家、行业学者,请他们为承德的旅游经济发展把脉问诊,出谋划策,并把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刊发在学报上。“避暑山庄研究”专栏相继刊登了《试论清代热河地区经济格局的变迁》《历史上承德民族经济的开放与开发》《承德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与思考》《承德市旅游资源的区域开发》《承德市旅游业的战略思考》《视频智能分析技术在避暑山庄文物保护中应用的探讨》等文章,提出了承德旅游经济文化升级的路径方法,使学报发挥了应有的宣传和智库作用。
3.为打造绿色生态环境献计出力。习近平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指出,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近年来一些学者围绕如何把避暑山庄的山水、林田、湖草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设性观点和行动方案,例如《承德外八庙园林植物景观原貌研究》《关于避暑山庄景观环境保护的几点思考》《加强避暑山庄山区植被的抚育改造》《试论避暑山庄的生态保护》等文章指出了在城市建设中存在的迫切问题和应采取的规划措施,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助力地方思政教育
1.以史为鉴,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避暑山庄作为康乾盛世的产物,蕴含了清代政治、经济、文化的辉煌成果,是中华民族自信、自尊、自立、自强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一个王朝上升时期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的体现,这也正是华夏文明的精华所在。2021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承德考察过程中多次强调:“承德见证了我们国家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历史时刻,汉藏满蒙等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历史印记。我们的祖先在中华民族的进步过程中、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哪些政治智慧、做了哪些事情,我们要深入了解。”40多年来,“避暑山庄研究”专栏围绕避暑山庄修建过程中体现出的清代执政者治国理政的策略和民族政策的目的意义、实践过程和结果价值展开深入分析论证,《乾隆帝木兰秋狝与怀柔蒙古》《避暑山庄与清代民族关系述略》《渥巴锡承德之行与清政府的民族统治策略》《从承德皇家寺庙看康乾民族政策》等文章对于今天加强民族团结和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具有很好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2.学史明理,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挖掘红色教育基地的意义和价值,是让中华儿女重温历史,牢记使命,体会历史的屈辱,激发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承德周边有许多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避暑山庄研究”专栏将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做好“红色旅游+”的文章。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随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在“避暑山庄研究”专栏中以“塞罕坝研究”为主题组稿、约稿,五年来,刊发有关文章20余篇,挖掘弘扬塞罕坝红色精神实质,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助力献计。
王明娟
202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