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河屯行宫的衰落

四、喀喇河屯行宫的衰落

喀喇河屯行宫,从1650年摄政王多尔衮修建避暑城开始,到清末期的残垣断壁,再到民国时期的一片废墟,历时近280年。当年如此规模宏大、金碧辉煌的皇家宫苑古建筑群,何以落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了呢?归其原因,无外乎天灾人祸使然。

据史料记载,喀喇河屯行宫北部的宫殿区,主要毁于洪水灾患。1819年夏天,接连暴雨河水暴涨,座座宫殿亭阁被洪水冲倒,甚至皇帝的御船也被大水冲毁卷走。又因为国库空虚,被冲垮的建筑得不到及时修复。嘉庆皇帝死后,面对天灾水患、内乱频生、民生凋敝的内忧和鸦片泛滥、白银外流的外患,道光皇帝整天忧心忡忡,哪有什么心情到200多公里外的行宫避暑打猎?而且道光皇帝生性勤俭节约,一日三餐都舍不得吃肉,怎么可能在修复行宫上大笔用钱?所以,喀喇河屯行宫损毁的建筑没能复建。到了光绪年间,滦河伊逊河又发了几场大水,致使喀喇河屯行宫低处的建筑物大多被冲毁,夷为一片平地,只剩下地势高处的破旧建筑。咸丰十一年,清政府下令停止一切行宫修缮费用,喀喇河屯更是任凭风雨侵蚀,墙倒房塌。此后,清朝皇帝没有再顾及喀喇河屯行宫,只有兵丁和服务人员看守。

随后的日子,喀喇河屯行宫遭受了诸多人为的蹂躏并最终走向覆灭。1916年民国官员接收喀喇河屯行宫,此时的行宫已经变成了一个烂摊子。在接收的189间殿房中,只有4间完好无损,房顶坍塌的就有139间。民国不仅没有使喀喇河屯行宫得到保护,还对行宫进行了更大的破坏。从1922年到1925年,以修建滦平县公署和警察所的名义,共拆毁宫殿55间,砍伐古松330棵。军阀混战的年月,行宫又遭到军阀随意破坏。1925年奉军第九军拆毁幸存建筑并把剩余631棵树木全部砍光,或修建营房,或当柴烧。就这样,行宫彻底变成了一片废墟,昔日的辉煌殿宇片瓦无存。

综上所述,喀喇河屯行宫在清代历史上意义重大,最初摄政王多尔衮在喀喇河屯建造并薨于避暑城。顺治皇帝于顺治八年四月巡幸塞外,五月在喀喇河屯驻跸20余天。随后康熙、乾隆、嘉庆、咸丰、同治等几位皇帝先后驻跸于此,尤其是康熙、乾隆、嘉庆三位皇帝在此休闲避暑,行围打猎,处理政务,考察民生,山庄扮演着重要的政治角色。然而,时光荏苒,喀喇河屯行宫也随之灰飞烟灭了,留下的只有一些文献记载和人们对它的怀恋之情。但是它在承德历史发展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我们研究清代承德的历史发展,研究避暑山庄文化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康熙年间口外行宫、驿站的建造和驿路的通畅,促进了塞北地区生产的发展和商业的流通。在这期间,大批工匠涌向塞北,这些能工巧匠,不仅将自己高超的技艺传授给当地,还促进了他们同满蒙回等民族的文化交流。

原载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