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河道库经费的来源

二、热河道库经费的来源

据档案显示,热河道库的经费主要来自户部和内务府广储司。

在乾隆中前期,户部是热河道库经费的最主要来源。清代的档案文书并未明确记载户部向热河道库拨解银两的时间。乾隆皇帝曾言及此种办法,“每年巡幸热河,各项赏用银两,从前亦系部库备带,后经谕令改归热河道库支发,年来行之颇便”。文中亦未述及户部拨银开始的时间,仅表露出乾隆皇帝对这种办法的欣赏,但其中的“年来”显示时间未久。就笔者所见,这种拨解至迟发生于乾隆十九年。它与乾隆十八年冬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杜尔伯特部来归有直接关系。对于该部归附,乾隆皇帝非常重视,授予首领爵位,并赏赐金银缎匹等物品。乾隆十九年闰四月十五日又颁布谕旨:“有新归附之人,著于部库内拨银十万两,先期送往热河,交兵备道库,以备赏赐之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户部频繁向热河道库拨解银两。乾隆二十年,户部拨银50万两。乾隆二十五年,拨银10万两。乾隆二十九年拨银50万两。

从中可以看出,户部拨银数额并不固定,而是视此项银两的使用情况而定,若有不足,再行奏请拨解。但傅恒认为:“与其俟动支将完,临时陆续请拨,莫若于户部预请拨银四十万两,存贮备用。”行之不及一年,热河道即奏请改变。乾隆三十年,热河兵备道揆义即以上年户部拨解银两较多,除各项动支外,“现存银三十六万余两,为数尚多,足敷应用”为由,请求“或俟至开除动用,止存银十数万两时,再行拨给;或即于此时交户部拨银三十万两备存道库,亦可省往来动拨”。于是,户部拨银的数量依然随时变化。乾隆四十一年,户部拨银30万两。乾隆四十三年,户部拨银数量更是多达100万两。

至乾隆后期,内务府广储司则取代户部,成为热河道库经费的主要供应方。其实,早在乾隆三十五年,因内务府存储银两过多,乾隆皇帝谕令广储司解银50万两,交热河道库存储备用。[7]至乾隆三十六年十月二十七日,乾隆皇帝再次谕令广储司拨银50万两,交与热河道库存贮备用。但此后广储司大量库银被拨解至户部和盛京,而拨解热河道库的行为犹如昙花一现,旋即中止。直至乾隆五十年,这种状况才发生了改变。据研究显示:自乾隆五十年至六十年,广储司6次向热河道库拨解银两,共计220万两。

嘉庆时期,热河道库亦基本照此办理。在嘉庆皇帝继位之后,太上皇帝乾隆仍然主导一切事务。在此情况下,嘉庆皇帝陪同乾隆3次临幸避暑山庄。由于热河道库存银尚足,广储司并未拨解。嘉庆四年,因乾隆皇帝崩逝,嘉庆皇帝暂时停止了热河避暑。嘉庆六年,嘉庆皇帝决定重启木兰与避暑,并令各衙门“照例预备”。是年三月十五日,热河道庆章以“今岁恭奉皇上驻跸热河,中秋后巡幸木兰,应赏扈从官兵以及行围打鹿人等赏银、路费,约计用银四五万两不等,(热河道库)现存备赏银两不敷应用”为由,奏请按照惯例,“由广储司银库拨给,领解备用”。[8]至该年五月,嘉庆皇帝谕令广储司拨银10万两,存热河道库备用。[9]此后,嘉庆皇帝缩减了拨解热河道库的银两数额。嘉庆十八年,内务府奏陈广储司拨解道库银两情况:“皇上巡幸木兰,所有扈从官兵以及行围打鹿人等赏银、路费等项俱系动用道库银两,嘉庆十二年、十四年、十六年、十七年存贮银两因不敷用,均经奏请由广储司银库存贮项下拨给银五万两备用。”

其实,在户部和广储司之外,当铺生息余利银也是热河道库的财源之一。它的产生与热河所属一条旱河的清理有直接关系。因该河途经地带,沙石颇多,经常淤塞河道。为此,热河地方多次清理。乾隆五十六年,直隶总督梁肯堂奏称:“旱河复经淤塞,应请随时修浚。”和珅、福长安随同热河道勘查了河道,核算清理工程需银3000余两。同时,和珅、福长安虑及“若每年奏请动项兴修,国家经费有常,年复一年,伊于何底?殊非经久之计”。对此,热河道全保提供了解决方案:“请动拨热河道库备赏银五万两,交与所属各州县当铺按一分生息,每年可得息银六千两,遇闰加增,作为岁修旱河之费”,并得到和珅、福长安等认可。由此,此项当铺生息银两亦归入热河道库。这些银两并非每年皆能用罄,多有剩余。乾隆五十八年,旱河工程只用银3150余两。乾隆五十九年,该工程用银3460余两。为此,嘉庆皇帝于嘉庆五年谕令“嗣后每年承德府六州县生息余利银两,亦照例交热河道库”[10]

综合而言,户部是热河道库最为重要的经费来源,广储司虽然数目稍逊,但供应的时间长,自乾隆五十年开始,直至嘉庆二十五年,多达35年。至于当铺生息银数目无多,是皇帝热河之行用银的重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