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诗
分自行创作和奉诏恭和两种形式。自行创作诗,共计239首。
高士奇:《辛酉扈从出喜峰口》等20首
励杜讷:《塞花》等4首
陈元龙:《热河纪事》等14首
高其倬:《热河山庄》等3首
蒋廷锡:《扈从出古北口二首》等9首
查慎行:《山庄杂咏》等86首
张廷玉:《扈从塞外蒙恩召人行宫泛舟观荷偏览赐宴于流杯亭恭纪二首》等18首
汤右曾:《康熙五十二年五月二十五日蒙恩宣赐宴得游避暑行宫怀恩纪事诗二十首》等24首
刘崖:《黄土梁》等2首
王敬铭:《热河山庄四季应制》
汪由敦:《扈从观猎恭纪》等2首
蒋溥:《塞外杂咏进呈》12首
钱陈群:《塞外杂咏进呈》12首
尹继善:《避暑山庄感恩纪事十六首》等32首
赵翼:《再出古北口》
在这些诗作者中,以翰林院编修查慎行创作最多,查慎行早年以诗人久负盛名,入朝为官后,“又常随驾木兰,褒衣襜服,行山谷间,上望而笑曰:‘行者必慎行也’,其风度如此”。
奉诏恭和诗,也称御览诗,即词臣奉诏以皇帝所作御制诗原韵恭和进呈。关于御览诗的写作过程,钱陈群在《塞外杂咏进呈和诗》中描述:“钧韶天上出新诗,传写词臣五夜披。复旦歌成情自惬,卷阿游罢景堪追。”他在诗注中写道:“上每作诗即写成章,捷如天授,从臣诏赓和,往往迟一二日恭缴。”言词虽有阿上颂扬的成分,但基本上是事实。仅《热河志》收录的御览诗就达320首,而且这些御览诗全部是乾隆时期的。乾隆十四年,弘历在《驻跸避暑山庄因成体六韵》中写:“延薰山馆召大学士傅恒、史贻直及内翰侍御诸臣赐膳赋诗辄成首倡。”可见,这些御览诗的创作时间,上限是在乾隆十四年。诗作者有梁诗正、蒋溥、史贻直、汪由敦、钱陈群、董邦达、裘曰修、纪晓岚、钱大昕、刘统勋、梁国治、刘墉、和珅、董诰等57位文臣,几乎囊括了乾隆朝扈从避暑山庄的所有文臣。当然,这不能涵盖扈从文臣的全部作品。如《热河志》中记载的纪晓岚所作的御览诗只有3首,而没有收入志书中,却保留在《纪文达公遗集》中的纪昀扈从途中或在避暑山庄进献的御览诗达90多首。推而论之,其他文臣定有相当数量的御览诗没有收入《热河志》中。尽管如此,我们仍能从保留在《热河志》的御览诗发现其共性:
1.同一首御制诗,往往有多位文臣奉诏恭和。如《御制山庄灯词八首元韵》就有汪由敦、王际华、钱维城3位文臣受敕命而作。2.依韵唱和,以歌功颂德为根本出发点。作为封建御用文人,出于自身和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所有的文臣都以华丽的辞藻,歌颂帝王的勤政爱民,积极筹边;歌颂帝王的浩荡皇恩,祥光普照;歌颂避暑山庄“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习劳苦之役,惩宴安之怀”的大怀柔功用。3.拓展原诗意境,叙事抒怀。以御制诗原有意境为依托,进行拓展、引申。表“帝意”、叙“己怀”。如大学士于敏中所作《恭和御制至避暑山庄作元韵》:
云山四面蔚林光,天辟神皋圣辟庄。
貉表行狩骧逸骠,①雁臣入觐旅中黄。②
驻将辉罕循东道,③规得都纲控北荒。④
井里殷阗丰已屡,即功犹为廑田康。
此诗注有4处:①“上每行围,启跸即御骑,日以为常,回銮间御舆辇。”可见,乾隆对木兰行围是何等重视,身体力行,与将士同甘共苦。②“都尔伯特郡王策凌乌巴什等于广仁岭前觐谒,即谕随侍卫扈行。”乾隆十九年,都尔伯特部策凌、策凌乌巴什和策凌孟克率众款关内附,历时月余来到避暑山庄,乾隆在澹泊敬诚殿举行了接见仪式,并册封策凌为亲王,策凌乌巴什为郡王,策凌孟克为贝勒。时隔10年后,乾隆至避暑山庄,郡王策凌乌巴什前往广仁岭觐谒接驾,弘历命扈行以示恩宠。③“驻跸至中秋后,始幸木兰围场。”乾隆每次木兰秋狝,先到避暑山庄休整、过中秋后,再至木兰围场。成为定制。④“山庄东北仿固尔札都纲之制建庙今适落成,赐名安远柔遐之义。”
不言而喻,御览诗属于和诗的范畴,它的特点是文臣依御制诗韵奉诏恭和。还有一种和诗与之正好相反,就是文臣作诗进呈,皇帝依韵唱和。如乾隆作《蒋溥进所作塞外杂咏依韵和之》,就是在蒋溥的《塞外杂咏进呈》十二首基础上“依韵和之”而成。还有兴志所至,君臣同时唱和,像乾隆十九年所作《山庄灯夕赐宴联句》,形式是帝每作一首,一位词臣即时恭和。参与联句的词臣有傅恒、陈世倌、刘统勋、汪由敦、介福、钱维城、陈志华、王际华、张泰开。可以想象,君臣在“云屏风静,冰宇天宽,百道虹流,恍人恒春之界”的万树园里畅饮,“笑语三巡”的氛围下,遵循上元节作诗的惯例,“千枝锦灿,同来不夜之城,载集词臣,共扬盛事”,来歌颂避暑山庄“大怀柔之义,聿隆燕恺之恩”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