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须弥福寿之庙透视康乾边疆民族政策

二、从须弥福寿之庙透视康乾边疆民族政策

清代在治理边疆民族地区的过程中,基本采取因俗而治的政策,注重从感情上加强与边疆民族的联络。康乾时期是这种政策的典型时期。透过须弥福寿之庙,正可窥见清代边疆民族政策之一斑。

其一,须弥福寿之庙碑与康乾边疆民族政策。须弥福寿之庙的石碑在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全部装饰中,形制和规格是最高的。此庙石碑处于重檐黄琉璃瓦歇山顶的碑亭内,亭内悬挂乾隆御笔“智光普照”匾额,意为佛的智慧之光普照世界。亭正中立乾隆四十五年御制须弥福寿之庙碑,碑身正面四边刻14条龙戏珠,两侧是龙戏珠石雕,碑首为二龙戏珠,中间是篆书“御制”。碑身之下是一巨大的龟形石雕赑屃,长4米,宽3米,为一整块巨石雕成。赑屃是传说中龙的第八子。具有性善、长寿、好负重的特点。在赑屃的下面是“海水江崖”石墁浮雕,四角为鱼、鳖、龟、虾四种动物。整个石碑通高8米,宽2.5米。通体雕刻精细,构思巧妙,碑头碑身为一块整石所造,在没有先进运输工具的清代,依靠人力又拉又推,是经过怎样的艰难才运到这里的,不敢想象。碑文用满、汉、蒙、藏四体文字镌刻。

乾隆在碑文中记述了从顺治到自己的文治武功的传统,宣扬了边疆少数民族拥护清政府,特别是六世班禅自愿前来入觐,是清政府与西藏关系密切的表现。乾隆皇帝在此庙中设赑屃,有其寓意:一是表示祈求长寿;二是对六世班禅的尊重,体现出此庙的高贵;三是清帝的天下一统思想。须弥福寿之庙碑象征全国各民族和睦相处,祖国统一,充分体现了康乾时期对边疆民族因俗而治以促进多民族团结的政策。

其二,六世班禅在须弥福寿之庙的活动与康乾边疆民族政策。班禅大师在须弥福寿之庙居住期间,主持寺庙的开光大典,在庙内熬茶、放布施;为皇帝、皇子、各少数民族王公、寺庙活佛讲经说法并为他们摩顶加持赐福;还多次到普陀宗乘之庙和普宁寺等藏传佛教寺庙拈香礼佛,为蒙古各部王公、台吉摩顶,赐法名,弘扬佛法。不仅如此,班禅在离开承德时,把自己的大弟子及20名西藏喇嘛留在了须弥福寿之庙,传播藏传佛教。通过这种因俗而治的政策,更密切了西藏和清政府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