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官学的兴起与近代教育的出现

四、地方官学的兴起与近代教育的出现

承德成为清代第二政治中心以后,在清政府的扶植下,很快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数万人口的塞外大都市,培养“里巷弦诵,人文渐起”的文化氛围提上了日程,因此,承德的学校相继建立。清代在承德建立的学校,主要创办于乾隆时期,主要有:

热河蒙古义学:八旗驻防规制形成,八旗子弟携眷属同行,此时清廷对驻防八旗子弟的教育是重视的,为其子弟设立了初级的义学、官学,作为培养教育他们的基础性教育设施。

承德府、州学:乾隆三年,礼部议准于承德州“遵立义学,延师训课”,因此义学又名为承德州学,是承德创办最早的官学。但因经济条件限制,这些学校最终并未建立起来。

热河蒙古官学:乾隆以后,八旗蒙古人逐渐荒疏了本民族语言,这对清朝控驭蒙古极为不利,为了培养蒙语人才,也为了培养管理蒙古及其他少数民族的人才,道光八年(1828年),设立了热河蒙古官学,八旗蒙古官学设有骑射或弓箭教习,并建立了严格的考试制度,学额为20名。

书院:书院是清政府允许的一种办学形式,承德府境内建立的书院主要有平泉书院(光绪初年改为“鸿文书院”)、秀塔书院(位于建昌县治)、秀峰书院(位于承德府板棚街,后改名为“振秀书院”)、赤峰书院、滦江书院(位于滦平县西南)、凤山书院、凤仪书院等。

承德不仅创办和完善了各类学校,也与内地一同步入清代科举制度的轨道。

乾隆初年,承德境内仍然地广人稀,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相对较少,但是仍然遵循严格的考试要求。乾隆三年规定:除热河本地考生外,热河至八沟四旗同知通判所辖之汉人亦准一体与考,其寄居流寓之人不得假冒。当时,岁科二考,仅有热河、喀喇河屯两处童生应试。随着承德市区人口的增加,经济文化的发展,其考生人数逐年增加,乾隆四十一年经礼部议准,承德府官学学生人数有所增加。乾隆七年,承德生童入学考试,归并在密云县,考场设在通州,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乾隆四十一年。翌年十二月,乾隆批准直隶总督周元理的上奏,同意在热河添建考棚,以使七亭所属生童得以就近应试。同时,从乾隆四十四年五月起,承德府生员参加考试,不采取以顺天府乡试通省贝字号卷参试办法,而是“照宣化府之例,另编承字号,每科乡试取中举人一名”。在清政府的扶植下,承德地区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也不在少数。据《承德市教育志》记载,自乾隆五十三年到光绪三十一年,承德府学有各种贡生 54人;自雍正十三年至光绪二十九年,顺天府是中举人共有163人;乾隆三年到光绪三十年,共有进士22 名。可见,承德地区虽然教育起步晚,不过科举入仕思想的影响却是和内地一样深厚而广远的。

清朝末期,在帝国主义对中国推行扩大侵略的政策面前,为了缓和人民的不满情绪,为维持其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推行“新政”,陆续颁布了一些改革法令,其中包括改革和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颁行新的教育制度等等。如光绪二十七年八月,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提出兴学育才为当务之急。要求“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小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随着改革法令的实施,承德也出现了近代小学教育。

据《滦平县志》记载:清朝光绪三十年,在县知事俞良臣倡导和绅士孙绳武的支持下,就滦江书院旧址创建县立初等、高等两等小学堂,并创建县立鞍匠屯初等小学堂(关帝庙内)、驻防小学堂(滦河西营房内)。同年十一月,又创建县立金沟屯初等小学堂(关帝庙内)、县立虎什哈初等小学堂(关帝庙内)。清宣统元年(1909年)七月,又在县衙西河沿(今承德市滦河镇)讲演所内创建县立女子小学堂。七岁以上儿童入初等小学堂,教授科目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地理、历史、体操、格致。初等小学堂毕业后才有升入高等小学堂的资格,高等小学堂又增加农业、书画、随意科。授课表和内容由学部公布。各学堂自选教材,在教学上,一般采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读、讲、背、写诗为主要教学形式。到民国初年,初、高等小学堂一律改称学校。

《平泉县志》记载:光绪三十二年一月,平泉鸿文书院改为平泉州高等小学堂,教员王鸿声,学生30人。同年,又先后设立了小道虎沟乡、小寺沟乡、大吉口乡、南五十家子乡、大道虎沟乡、七沟乡、松树台乡等7所民立初等小学。宣统二年,在太平街建州立女子小学1所,校长李名远。设高级班1个,初级班2个,学生75名,教师3人。民国十年(1921年),初等教育有较大发展,全县城、乡小学堂增为80所,学生2524人,教员86人。

新式小学堂的兴办不仅使社会受教育的层面扩大了,特别是新式小学堂中普遍开设算术、地理等自然科学课程,开启了民智,为整个承德社会的近代化奠定了人文基础。

承德自古就是塞外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连接带,历史上有许多少数民族都在这里生息繁衍。到了清代,为了巩固与蒙古族的盟友关系,清帝将北巡进行规制,还实施了封爵、年班、围班等一系列安抚蒙古的政策。为了使这些政策真正起到实效,清廷利用承德优越的自然环境,相继在此设置木兰围场、建立起塞外最大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并增加了八旗、绿营驻防。因承德是京师与蒙古联系的纽带,因此,修筑了御道,设置了驿站,逐渐提升行政建制,移植内地民人于此,进行开发,使承德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口增加、城镇兴起、多民族融合、文化教育与内地同步发展。真可谓一座山庄,用山水、建筑、园林、文物撰写了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从一介小山村到清王朝第二政治中心的发展历史。

原载于《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