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离不开寺庙文化的深厚底蕴
承德作为一座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其厚重的文化底蕴,而坛庙文化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由于时间以及战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坛庙都湮灭无闻,只能存留于纸质文献甚至人民的口耳相传中。但是坛庙文化的开发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却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针对各种坛庙而产生的庙会文化,丰富了本地民众的精神生活,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庙会因庙而生,最早是为了参加庙祭,民众云集,热闹非凡,久而久之加入了休闲娱乐以及商业等活动。如《燕京岁时记》记载了北京东西庙庙会盛况,“自正月起,每逢七、八日开西庙,九、十日开东庙。开庙之日,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虫鱼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记之流,无所不有”。随着承德地区众多坛庙的产生,也相应地繁荣了庙会文化。如因正月十五是火神的祭日,所以从这一天开始举行庙会,一般持续半个月左右。届时,各地民众齐聚庙会,或经商,或祈愿,或看戏,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又九云顶娘娘庙的庙会设在农历四月十八,实际上从四月十三日就有进香者相继而来,也是一片热闹景象。其他如正月初二文昌阁庙会、四月初八海云寺庙会、四月二十八药王庙庙会、五月初五城隍庙庙会、六月十三龙王庙庙会、六月二十隆兴寺庙会等,都是商贩与信众云集的重要日子,这些庙会集经济、文化、娱乐于一体,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庙会逐渐现代化,但它们所凝聚的精神却一直浸润着本地的非物质文化,成为这座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承德地区的坛庙文化为研究民俗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考察当地民众一年四季的风俗活动,莫不与多元的神祇信仰有关。如承德的先农坛的祭祀活动就比较有特色,“每年立春这天,由都统、道台、知府率下属及士绅等到坛前祭祀。祈求神祇保佑地方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祀时,“在坛前放置纸扎春牛一头,芒神一尊。旁有竹筒一个,内装飞灰”。祭神仪式结束后,到“打春”时刻,都统下令点燃祭品,即春牛、芒神及竹筒。这预示着春季已到,春耕即将开始,勿误农时。其他如农历二月初二有祭土地神,祈求五谷丰登的风俗,与土地神信仰有关;五月初五,水田地区的民众会祭祀河神,祈愿风调雨顺,与河神信仰有关;七月十五放河灯祭鬼,与佛教、道教均有关;夏秋季干旱时节,在龙王庙前祈雨,与龙神信仰有关,除此以外,还有腊月二十三祭祀灶神以及祭祀鲁班等行业神的习俗等,都是坛庙神祇信仰的产物,甚至是一些流传在民间的故事、俗语、诗歌等,也是坛庙文化流传广泛的有力证明。因此,坛庙文化不仅是城市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也对我们考察民俗发生、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