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庄反映“盛世”时期清政府在朝贡国中的政治权威
清朝以武功定天下,“威震殊方”。当时,相邻的许多国家都向清朝称臣纳贡,成为藩属国,或称朝贡国,并形成了朝贡关系,或称朝贡体系。这种朝贡体系的核心是清政府,被视为宗主国。据日本学者滨下武志研究,在中国主导下的“朝贡体系”,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其一,由宗主国提供国际性安全保障,朝贡国因此而不必保持常设性军事力量,这意味着区域内部矛盾不必诉诸武力解决;其二,宗主国在朝贡体系中,对朝贡国实行保护性的无关税交易,为朝贡国提供极富吸引力的商业机会;其三,朝贡体系所蕴含的理念,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就宗主国而言,清朝皇帝的恩德教化四海,涵盖不同性质的文化,就朝贡国而言,只要履行一定的礼仪程序,就可以在朝贡体系中与其他进贡区域接触。
据《清帝列传·乾隆帝》介绍,康乾盛世时期,与清朝保持朝贡关系的主要有以下一些国家:朝鲜、安南、缅甸、暹罗、南掌、苏禄、廓尔喀。以上诸多朝贡国,对清政府向心力很强,他们络绎不绝奔赴避暑山庄朝见清朝皇帝。比如,乾隆五十五年,正逢乾隆八十大寿,来避暑山庄为皇帝祝寿的人很多,其中有安南使团一百八十四人,南掌使团十五人,朝鲜使团三十余人,缅甸使团三十二人。许多朝贡国来避暑山庄为乾隆祝寿,既表明乾隆皇帝受到朝贡国的尊敬与崇拜,也反映了康乾盛世时期清政府在朝贡国家具有很高的政治权威。为什么清政府在朝贡国家具有很高的政治权威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慑之于兵威”。前文提到的朝贡国,多半是以武力征服的,诸如安南、朝鲜、廓尔喀,都曾兵败于清军而请求入贡。其二,服之于怀柔,乾隆对待朝贡国,也像对待国内少数民族一样,遵循“怀柔远人”的原则,待之以礼。清朝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名义为藩属,实际是平等关系。清朝对这些国家从来没提出过任何领土要求,绝对不干涉其内政。因而,各朝贡国对清王朝是心悦而诚服之。
在外交方面,康乾盛世时期,除了与朝贡国之间的关系以外,还与西方十几个国家贸易往来。诸如葡萄牙、荷兰、西班牙、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丹麦、瑞典、奥地利等。乾隆在处理中外关系方面,其基本准则是:“秉公持正,令其感而生畏”,“思患豫防,不可不早杜其渐”。在众多的西方国家中,英国同清王朝往来最多。英国是一个心怀侵略野心的国家,乾隆五十八年英国打着“因前年大皇帝八旬万寿,未及庆祝,今遣马戛尔尼进贡”的旗号来到中国,其名为“祝寿团”“贡使团”,实际上是英国资产阶级为打开中国门户的“先遣团”。为了接待英国代表团时做到“经理得宜”,乾隆强调“至接待远人之道,贵于丰俭适中,不卑不亢”。这些原则和指导思想,在避暑山庄接待活动中有具体反映。乾隆在避暑山庄万树园热情接待英国使者马戛尔尼,但对英王国王和马戛尔尼提出的政治经济要求毫不让步。他用“断不可行”“皆不可行”“亦属无用”“皆有定例”“岂能拨给”“尤属不可”等准确明白的语句,给予彻底拒绝。乾隆的态度使英国资本主义者感到不满,其侵略野心仍然不死,但因迫于清王朝强大的国势和政治权威,未敢轻举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