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见外国使者
康乾盛世时期,作为一个强盛的大国,清王朝势必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乾隆中期以后,由于国家的巩固和统一,承德迅速发展成为塞外的重要城市。作为盛世王朝的陪都,塞外的避暑山庄也不可避免地在亚洲乃至世界的某些范围内,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
当时亚洲的许多国家与中国保持着朝贡关系,朝贡国要接受中国对当地国王的承认,并加以册封,在国王交替和举行某些庆典活动的时候,要派使团到中国朝见。清代前期,特别是乾隆时期,在山庄接见了许多亚洲国家的使团,其中有朝鲜国使团七十多人,安南国(今越南)使团一百八十多人,南掌国(今老挝)使团十多人,缅甸国使团三十多人,还有尼泊尔等国的使团,他们于乾隆五十五年万寿节前赶到热河,觐见皇帝,呈递国书,为乾隆皇帝祝寿,接受宴赏。在朝贡体系中朝鲜与清朝的关系最为密切,往来频繁,所派使团规模也较大,使团中不乏文化名人。十八世纪,朝鲜著名的学者朴趾源和他的弟子柳得恭,曾随朝鲜使团到热河,回国之后,都写下了传世之作。他们通过对清朝皇帝和官僚的政治、日常生活的观察,对清王朝的政策和中国的社会情况,有了很深刻的了解。朴趾源的《热河日记》记录了作者于乾隆四十五年,恭贺乾隆七十大寿来华观光沿途的所见所闻。这部日记,不仅介绍了乾隆盛世时期的承德,同时也是评论十八世纪清代社会及清朝诗文的一部不朽之作。
康乾时期朝廷不仅与朝贡国保持友好往来,还开始了超越朝贡体系的国际交往,进一步与西方文化接触,避暑山庄也留下了西方人士的足迹。当时供职于朝廷的一些法国、葡萄牙、意大利神甫等也都曾到过承德,受到乾隆的接见。这些外国人来到承德,他们在山庄观察、了解清中央政府和中国的社会,清朝也通过这些外交活动,了解到国外的一些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说,山庄已成为清代前期的对外“窗口”。
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隆重接见了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这是中英早期关系中最重要的历史事件。马戛尔尼使团作为英国政府派出的第一个访华使团,是鸦片战争前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先遣队,他们以为皇帝祝寿为名来到中国,希望通过与中国最高当局的谈判,打开中国门户,开拓中国市场,了解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初三,英国使团在马戛尔尼率领下抵达热河,乾隆皇帝在御幄蒙古包举行的庆典上,接见了英国使团,马戛尔尼特使向乾隆行单腿下跪谒见礼仪。这个并不复杂的礼仪,还是中英双方磋商了好几天才定下的。这群来自欧洲与众不同的客人,向历经近千年几近完美的中国礼仪制度发起了挑战。以大国自居,习惯于朝贡体系和平交往的清王朝,面对迅速崛起的西方新的世界体系,显得毫无准备,很不适应。英使向皇帝递交国书,赠送礼品,乾隆对使节官员加以赏赐,接着参加了万树园举行的盛大蒙古包宴。游览了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山庄园林的美景及所藏宝物,令他们惊叹不已。他们通过观察和与清官吏的接触,了解、搜集中国的情况,为英国以后对中国的政策提供依据。对于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清政府,也通过这些外交活动,了解到国外的一些情况。马戛尔尼希望通过与清王朝最高当局直接谈判,打开中国大门,然而他企图开拓东方贸易市场的构想,并没有实现,清朝在办理交涉过程中维护了王朝国威和尊严。
总之,清帝兴建避暑山庄的政治意义要远远大于它的避暑用意,山庄的兴建是清政府联络蒙古各部及巩固北部边防的一项重要措施。随着众蒙古的相继来归,觐见者日益增多。山庄的建立使清政府与蒙古各部的联系更加紧密,康乾二帝通过接见、册封、赐宴、赏赉等形式,为自己树立了崇高的政治威信。清帝每年用近半年的时间在口外从事政治、军训活动。避暑山庄是其引见官吏、接见各民族王公贵族、外国使节及处理朝政、举行各种政治活动的场所,实际上成为清帝处理民族事务、加强北部边防的政治中心,在建立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特殊作用。
原载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