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文化与辽金捺钵习俗

避暑山庄文化与辽金捺钵习俗

毕国忠,李文甫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摘 要] 避暑山庄文化的源头是辽代捺钵文化与金元时期的“春水”“秋山”习俗。满族统治者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之上,又加以拓展,最终形成了融多民族文化于一体的、富有皇家特色的避暑山庄文化。避暑山庄文化是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有着自己特定的内涵与外在表现形式。

[关键词] 避暑山庄;捺钵;文化

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原名热河行宫,康熙五十年康熙帝题名为避暑山庄。乾隆六年(1741年)避暑山庄之名始见于史书。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中,避暑山庄成为康熙、乾隆活动的重要舞台,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是在避暑山庄发生的,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避暑山庄文化。一些学者对避暑山庄文化源头进行了有益探讨,如白文萍《避暑山庄与木兰围场》、陈秉礼《木兰围场》、陈子彬《研读傅乐焕〈辽代四时捺钵考〉的思考》等,提出了避暑山庄文化来源于辽代捺钵文化的见解,极具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