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河文庙的建筑布局

一、热河文庙的建筑布局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地方庙学是以府、州、县等地方官办学校和地方文庙相结合,共同组成的特殊建筑群。庙学建筑或庙学一体,或庙学分离。依据文庙和府、州、县学明伦堂的相对位置,又可将庙学一体式建筑群大体分为前庙后学式、左庙右学式、右庙左学式三种庙学布局。清代热河文庙属于左庙右学式,与北京文庙相同。

具体来看,热河文庙坐北向南,位于热河府治之东、庄亲王永瑺住所之西,背靠避暑山庄,占地面积广阔。关于热河文庙具体的占地面积大小,清朝官方志书语焉不详,仅在兴建文庙的档案材料中有“文庙应用地基,进深须四十四丈,宽二十九丈”的记载,学界关于热河文庙占地大小说法不一,大多数主张一万六千七百平方米,另有两万八千九百平方米的说法,但均未明确说明数据来源。

热河文庙外围有红照壁、东西牌坊,门前无下马碑。清代文庙门前大多配有下马碑,以表示对孔子的尊崇。热河文庙位于清朝的夏都,却无下马碑,笔者推测或可能是因为热河文庙所在的大街,是清帝从北京至避暑山庄的“御道”,而且自热河文庙落成后,清帝大多先至热河文庙拈香行礼后,再驻跸避暑山庄。因此即使无下马碑,也可彰显朝廷对热河文庙的尊崇。

中院是热河文庙的主体部分,清代的文献中未明确记载热河文庙中院实际的占地面积,但民国时期日本学者对热河文庙的实地勘探称“庙域四周是围墙,从两侧算,宽约四十七米,长约一百五十米”,此处约七千五十平方米的院落,是热河文庙兼具皇家和地方特色的集中区域,从南至北分别是棂星门、泮池泮桥、大成门、御碑亭、东西两庑、月台、大成殿、崇圣祠。据乾隆四十五年朝鲜使臣入谒热河文庙的描述“大成殿后及左右,别堂、别斋不可殚记,皆穷极奢丽”。其中,热河文庙祭祀历代先贤先儒的东西两庑各十一间,此规格极高,因为甚至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抬孔庙祭祀为大祀后,有的地方文庙才勉强把东西两庑扩大为七间(如南陵县学文庙)、九间(云南武定府学)、十一间(宁国府学文庙)。

图1 热河文庙

注:热河文庙图片来源于《钦定热河志》卷七十三《学校一》。

东院有“御座一所,宫门一座,垂花门一座,尊经阁五楹,神厨一座,神库一座,牺牲亭一间”。西院为热河的最高教育机构承德府学所在,有“前大门一座,屏门一座;东、西斋房各七楹,东曰‘进德’,曰‘日新’,西曰‘修业’,曰‘时习’,中为明伦堂五楹;后为照厅五楹,正厅三楹,东、西厢房各二楹;正室三楹,照房七楹”。

整体来看,中部院落为热河文庙的核心部分,西侧为承德府学院落,东侧为以尊经阁为中心的院落,三部分相邻而建,以墙相隔,成为各自独立的空间,分别辟门出入。

清代官方文献记载称热河庙学“若庙制,若学制,与夫释奠之典、勒功之碑并颁奠器、书籍,其规制悉仿太学”,肯定了热河文庙具有太学一样的地位。此外,朝鲜使团的《燕行录》等域外史料,曾对其建筑规格和布置之高,大加赞叹:

余曩谒热河太学,制视京学。令周瞻庙貌,想因明旧,而较之太和殿则虽似少巽,然制度之整齐则大同焉。庭除之辽阔,厢庑之周匝,亦非东岳之比矣。位板皆覆椟龛,垂黄帐。

以下笔者从热河文庙特殊的建筑规制和内部陈设两大方面探究其皇家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