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保护现存承德坛庙,合理开发坛庙文化
承德的坛庙,大部分兴建于清代,坛庙的兴衰实际上也见证了清朝统治的兴衰,坛庙的历史文化价值巨大,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现存的一些坛庙开展历时和共时的考察,进行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如位于丽正门右的关帝庙,在乾隆四十三年由民建改为敕建,非常隆盛,关帝庙是每年来承德朝拜乾隆皇帝的蒙古王公大臣的居住地,受到官民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坛庙早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据载,关帝庙经历战争以后被严重破坏,很多文物散失,“1952年修建承德剧场,将后殿琉璃瓦撤走改为布瓦。‘文革’期间,庙内部分附属建筑以及殿脊上的大吻走兽被拆除”。1983年关帝庙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供游人观览。根据实地考察得知,现在的关帝庙在每月的初一、十五香火最为旺盛,来者多为求财、祈平安的百姓。现在,作为国家民宗局批准的道教活动场所,关帝庙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以及农历五月十三,都会举行祈福迎祥法会,届时将免费开放,以供民众祈福、观览。
又如位于西大街的城隍庙在清代曾充当过各国使臣的下榻场所,但这也无法改变其在后来逐渐走向衰微的趋势。民国期间,令城隍庙大伤元气的事件是被改建为戏院,古松被砍伐,石碑、塑像等都被移至后殿;20世纪40年代初,康元吉与承德县月牙山蟠桃宫主持韩子康共同努力,对城隍庙进行了修缮和复原;新中国成立以后,因扩路需要,红照壁被拆除,其余建筑基本保持原貌,是承德市众多坛庙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1983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实地调研得知,城隍庙的香火也是在每月的初一、十五旺盛,大多数都是祈愿的民众,以本地市民居多。
以上两座坛庙的发展现状存在共同点,即客流量大的时间段基本一致,即每月的初一、十五。初一、十五烧香拜神、祈福求安是民间的传统习俗,民众来庙进香多寄寓着求财、求平安等世俗愿望。又如位于半壁山的魁星楼,是供奉魁星的道场,经过20世纪90年代复修以后,在每年的六七月份旺季时每天的客流量能达到3000人,甚至在高考前夕,一天的客流量可达万人。“魁星点状元”的故事在民众中广泛传播,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拜魁星的目的即是希望学子能金榜题名,学业有成。由此可见,这些坛庙的世俗功能较强,光顾者多是祈福民众。
无论是儒、释、道结合的关帝庙还是以道教场所著称的城隍庙和魁星楼,它们都是清代承德坛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坛庙都已经毁坏无考,但是它们所承载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这座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关这些坛庙的文献记录的“前生”还是复建后的“今生”,都值得我们重视。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已经成为承德享誉世界的亮丽名片,要打造国际化旅游城市,还必须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承德,有“百庙之城”的历史,我们应该深入挖掘这段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选取有代表性的坛庙进行宣传、开发。我们完全可以将承德坛庙文化融入“避暑山庄文化”之中,构建避暑山庄-外八庙-坛庙为一体的独特的清代皇家文化旅游资源,既可以为世人提供新的文旅景点,也可以有效提升存世坛庙的文化价值。就整体来看,承德现存的诸如文庙、关帝庙、城隍庙、魁星楼等坛庙亟需我们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使之在保护传统文化、传承地方历史、打造国际名城等方面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原载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
【注释】
[1]此表依据《钦定热河志》《承德府志》而作,并参见兰晓东《承德寺庙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