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跸山庄,如在京师处理政务
审阅奏章,思考治国大政方略,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具体内容之一。康乾二帝勤于政事,即使在塞外巡幸,也不会影响政务的处理,塞外巡幸驻跸之后,清帝随时在行宫大殿上朝理政。他们驻跸山庄时,喜欢在幽静的地方处理政务,为适应皇帝批阅奏章、读书的需要,避暑山庄为清帝避暑避喧及处理政务,设置了功能各异的殿堂,使他们在这里也像在北京故宫一样照常理政。万壑松风殿是康熙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此殿周围古松环翠,寂静幽深,深得康熙喜爱。他经常在这里批阅奏章,会见大臣,也曾让弘历侍陪身旁,熟悉和学习治理国家之道,康熙还经常在此读书写字,并且同身边大臣谈论政事,探讨学问,气氛轻松随意。勤政殿是乾隆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章和接见群臣、发布政令的所在。清帝自起銮之日为始,各省督抚提镇等奏折,俱齐赴在京总理事务王、大臣处,加封交内阁,随本呈送行在,批示后,随本发回。驻跸山庄期间,照常处理日常军政事务,部院各衙门章奏,每日送内阁。内阁三日一次,随时批发。康熙朝以词臣供奉内廷的查慎行,多次扈从山庄和木兰围场,他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秋,作《山庄杂咏》三十首,其二写道:“章奏多从驿骑驰,行宫勤政日孜孜。三更桦烛明如昼,又是宵衣乙览时。”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皇帝在行宫每日勤于政事和驿骑传递章奏的情景。
康熙出巡时,部院各衙门章奏集中于内阁,每二三日通过驿递驰送行在。一般多于晚刻到达,康熙便立召扈从大学士、学士等,于行宫处理折本。后期,康熙每年来承德避暑山庄,山庄的内午门、烟波致爽寝室及万壑松风等地,都是接见官吏、批阅奏章之处。清帝通过批阅奏章,召见臣工,下达圣谕。各省及京师重要奏章也由驿差传递,而且是直达君前,经皇帝批阅后带回。住京大臣报来的官吏升迁名单,皇帝既要批示,还要调来部分应升官吏亲自考核。清代规定,文武官员升转调补、赴任之前,由吏、兵二部分别带领觐见皇帝,由皇帝最后审定、核准,这种制度称为“引见”。引见仪式,在避暑山庄内午门前举行。避暑山庄门前,有两排东西相对的平房,一如紫禁城午门前的朝房,是六部的“值庐”,文武官员和少数民族王公贵族在此等候皇帝召见。清帝有时还在他寝宫的西暖阁内召见官员,一般在皇帝用膳后召见,召见的官员奏报并回答皇上询问。有时对于报来的关内某地的旱涝灾情,要提出解决办法等等。判处死刑案件,最后由皇帝核准的“勾到”仪式,也在这里举行。
乾隆处理政务的基本方式,是批阅各省督抚的奏折,要求对气候变化、庄稼长势、粮食价格、吏治官风、民间习俗、水利设施维护、城防修筑、军营操练、农田开垦、粮食储备、赈灾恤民等所有事务都要及时具折报告,以使他最大程度地发现问题,消除隐患,巩固统治。乾隆每次木兰行围,都要指派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以及各部主要官员,一同前往,协助处理军政事务。为了不影响政府职能的运行,规定中央各部门及各省的寻常报告,每三天一次由驿站递送热河。至于紧急报告,则按其程限(日行五百里或六百里)随时递送。若有特殊军报,即使是乾隆在木兰围场中,也可立刻作出批复。时任军机章京的赵翼,先后四次扈从木兰秋狝,他在《檐曝杂记》第一卷《军机直舍》中对此有记载:“扈从木兰时,戎帐中无几案,率伏地起草,或以奏事黄匣作书案而悬腕书之。夜无灯檠,惟以铁丝灯笼作座,置灯盘其上,映以作字,偶萦拂,辄蜡泪污满身。”这段记载,反映了在任何情况下,乾隆都及时料理政务,牢牢地控制着国家大事的决策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