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福寿之庙

(五)须弥福寿之庙

须弥福寿之庙建成于乾隆四十五年。此前,六世班禅在严词拒绝了英帝国主义分子的拉拢后,通过章嘉国师,主动要求入觐朝贺,参加正在筹备中的乾隆七旬庆典。乾隆帝闻此消息,欣然允请。为迎接六世班禅,特参照其祖父在北京德胜门外修建西黄寺专供达赖居住的先例,在狮子沟山坡上仿扎什伦布寺形制,兴建须弥福寿之庙,只用一年的时间即告竣工。与施工同步,这一年里,六世班禅率领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堪布以及高僧百余人、随从僧俗官代表约2000多人,从后藏扎什伦布寺出发,途经青海、宁夏、归化(呼和浩特)、多伦诺尔,最后终于到达承德。乾隆帝在避暑山庄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从总体上看,须弥福寿之庙是典型的藏族寺庙,但某些建筑个体和细部装饰,又是汉族风格,形式独特。在须弥福寿之庙的碑亭内有乾隆四十五年立的《须弥福寿之庙碑》。碑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全高八米余。碑头、碑身为一块整石所造,周围和两侧都刻有云龙纹样;碑座为一巨石雕成龟趺,下部基石刻有波涛纹样,四角还有鱼、虾、蟹、龟等动物装饰。碑文记述了从顺治到乾隆的文治武功传统,宣扬了边疆少数民族拥护清政府的思想决心,特别是六世班禅前来入觐,表明了清政府与西藏的密切关系。在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装饰中,此碑的形制和规格是最高的。

此庙不仅富有高度的建筑艺术和特色,而且对于加强清王朝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共同抵御殖民主义者的侵略,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历史作用。清礼亲王昭在解释清政府对藏传佛教的政策时写道:“国家宠幸黄教,并非崇奉其教以祈福祥也。只以蒙古诸部敬信黄教已久,故以神道设教,使其诚心归附,以障藩篱。”这也是修建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政策中的宗教政策的最好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