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农思想影响下的农业神信仰
我国很早就进入农业社会,素有“重农”的传统,先秦典籍中早有重视农业的记载,《诗经》中就有关于“春祈秋报”“藉田”等祭祀礼俗的记载,如《周颂·噫嘻》:“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这首诗描写周王春祭以后,率百官及农夫播种百谷的场景,这就是藉田之礼的记载,体现了统治者重农重民的思想,同时也表明农业对国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从早期的祭礼发展而来的对自然山川之神以及其他农业保护神的崇拜,是中华民族重农重生思想的体现。清代,全国各地修建大量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坛庙,正是这种思想的延续。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采取了一系列重农措施,如天聪九年(1635年)“禁滥役妨农”,崇德元年(1636年)“禁屯积米谷,令及时耕种”,重农贵粟政策自此开始。顺治十一年(1654年),定每年的仲春亥日举行“耕耤礼”,场面阔大,十分隆重,兹引录文献于下:
帝亲飨祭献如朝日仪。毕,诣耕耤所,南乡立。从耤者就位。户部尚书执耒耜,府尹执鞭,北面跪以进。帝秉耒三推,府丞奉青箱,户部侍郎播种,耆老随覆。毕,尚书受耒耜,府尹受鞭。帝御观耕台,南乡坐,王以下序立。三王五推,九卿九推,府尹官属执青箱播种,耆老随覆。毕,帝如斋宫。府尹官属、众耆老行礼。农夫三十人执农器随行。礼毕,从府、县官出至耕耤所,帝赐王公坐,俟农夫终亩,鸿胪卿奏礼成,百官行庆贺礼。赐王公耆老宴,赏农夫布各一匹,作乐还宫。
清初的藉田之礼,实际上是继承了前代的礼制,并逐步完善,由帝王而百官再而农夫,这种制度是一脉相承的。与农业关联最密切的是先农坛的重兴,始于雍正四年,缘当年藉田内的嘉禾一茎多达九穗,视为瑞兆,于是雍正谕言:“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礼,天子耤千亩,诸侯百亩。是耕耤可通臣下,守土者允宜遵行。俾知稼穑艰难,察地力肥硗,量天时晴雨。养民务本,道实由之。”同时下令,“顺天府尹,直省督抚及所属府、州、县、卫,各立农坛耤田”。
民为邦本,农为民本,大量与农业相关的天神地祇的出现,体现政府及人民对农业的重视,以及对“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清代,承德地区除社稷坛、先农坛以外,还建有风云雷雨山川坛,风、云、雨诸神属于天神,顺治初年“配飨圜丘,并建天神坛位先农坛南,专祀之”,又雍正六年敕建风神专庙,“岁以立春后丑日祭”。雍正七年,因又云师、雷师尚阙专祀,所以在“西方建雷师庙,祭以立夏后申日。东方建云师庙,祭以秋分后三日”。同时“赐号云师曰‘顺时普应’,庙曰‘凝和’;雷师曰‘资生发育’,庙曰‘昭显’”。从赐号的名称来看,无一不是寄寓了美好愿望。与此同时,龙王、河神等掌管“水”的神祇,也是官民崇祀的对象,气候干旱时可以祈祷甘霖,雨水多时又祈祷无灾,这种朴素的信仰之后,是民众实实在在的生存需要,是历代统治阶级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因此,众多与农业相关的俗神,构成了官民信仰的重要部分,也是“农为本”“重稼穑”的具体表现。正如孔颖达《毛诗正义》中总结的:“民之大命,在温与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