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承德关帝庙修建之简况
承德地区早在中原龙山文化时期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历史文化悠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商周以降,这里先后便是山戎、东胡、匈奴、乌桓、鲜卑、库莫奚、契丹、突厥、蒙古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的发展相比中原地区较为缓慢。至清康熙时始意识到“由都城东北出古北口,山川绵亘越数百里,而承德为之都会,外连沙漠控制蒙古诸部落,内以拱卫神京”,地势十分重要,因此受到了当政者的高度重视。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修建了规模较大的喀喇河屯行宫,又设立了木兰围场,承德开始呈现出清政权政治中心的态势。康熙四十二年,清廷肇建避暑山庄,至四十七年避暑山庄开始使用,标志着承德正式成为清帝解决民族、宗教、边疆问题的第二个政务中心。康熙五十年热河上营就已经是“生理农桑事,聚民至万家”的大村镇了。雍正元年(1723年)设热河厅,十一年罢热河厅改设承德直隶州。乾隆六年(1741年),弘历始幸避暑山庄,承德开始进入繁荣期。乾隆七年罢州,仍设热河厅,四十三年五月丁未的谕旨中说:“热河自皇祖建山庄以来,迄今六十余年,户口日滋,耕桑益辟,俨然一大都会”,是年升为承德府。嘉庆十五年(1810年)设热河都统署。嘉庆二十五年,嘉庆帝猝死于避暑山庄,道光帝即位后,再也没来承德,随着清朝的衰落,承德也失去了第二个政治中心的光辉。
据《钦定热河志》《承德府志》等文献的记载,有清一代承德地区先后建立了30多座关帝庙,承德府境内有关帝庙5座;滦平县境内有关帝庙6座;丰宁县境内有关帝庙8座;平泉和赤峰境内有关帝庙7座;塔子沟境内有关帝庙5座。就承德关帝庙的修建时间来看,主要集中于康熙五十年至五十五年、雍正五年至十年、乾隆初年至二十五年等三个时间段。
承德市现存最有名的关帝庙当属位于避暑山庄丽正门西侧约200米处的关帝庙,其最初是雍正十年热河厅邀集地方商民及百姓共同出资兴建的民建寺庙,至乾隆四十四年诏令重修此庙,拨银5893两,大规模扩建后部及两侧跨院,将原来的普通布瓦改换为黄色琉璃瓦顶,使这座寺庙升格为皇家寺庙。重修后的关帝庙“殿宇崇闳,规制大备”,陈设更加完备、气势更加宏伟。自此,这里不仅是朝廷官员、边疆各族首领和外国使者来热河拈香礼佛的重要庙宇,也是北巡官员扈从随行的行辕之地。道光八年(1828年),热河都统英河为迎接圣驾准备期间,在修缮关帝庙时增建临街游廊和迎圣亭一座,尽管以后道光皇帝并未驾临,但增修的建筑也添加了官修寺庙的气势。同治十三年(1874年)五月又一次重修关帝庙,将庙基抬高二尺,新添前后廊两步。
除了官建关帝庙外,承德也出现了民众自发修建的数量众多的关帝庙,俗称“老爷庙”,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0多座。另外,承德还修建了以刘、关、张为纪念对象的三义庙,这也是关帝崇拜的反映。总之,承德的关帝庙,无论是规模宏大、形制齐备的官修庙宇,还是结构粗略、装饰简单的民建庙宇,虽然在级别、规模上有较大差异,但在引领、体现官方与民众的关帝信仰方面并无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