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筑规制与陈设看热河文庙的皇家色彩

建筑规制与陈设看热河文庙的皇家色彩

马林莹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

[摘 要] 热河文庙虽是清朝承德府属的文庙,但因位于夏都而倍显地位尊崇,其建筑规制与内部陈设具有浓厚的皇家色彩。建筑规制的皇家色彩,表现在热河文庙大成门、大成殿及崇圣祠的琉璃瓦铺设为太学等级,以及庙内无忠孝节孝、乡贤名宦等地方性附属祠庙两方面。内部陈设的皇家色彩,主要从庙内藏有诸多御赐诗文、书画、祭器、碑石中彰显出来。热河文庙是清朝夏都体系里一个重要的儒家文化传播中心,与避暑山庄、外八庙一样,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巩固和发展的历史见证和实物记录。

[关键词] 热河文庙;建筑陈设;皇家色彩

清代热河地区“当古北口、潘家口、喜峰口外”,处于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结合地带。此处自古以来就是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交错之地,自周秦至元明,或为北方游牧政权所据,或受中原王朝管辖。入清后,热河地区逐渐呈现满蒙汉杂处的局面,成为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夏礼部尚书曹秀先首倡兴建热河文庙,此议得到乾隆皇帝的高度重视,随后多番敕命满蒙汉官员协力建造,于乾隆四十四年夏正式落成。作为清代热河地区唯一的一座文庙,热河文庙的建立大大推动了该地区儒家文化教育的发展。

在现有的热河文庙研究中,有学者从占地规模角度,将热河文庙与北京文庙、曲阜孔庙并称为清代三大孔庙。一般而言,这三大孔庙中的北京文庙为学庙、国庙,曲阜孔庙为家庙、国庙,而热河文庙为学庙、地方文庙。但笔者认为,热河文庙不同于清代一般地方性文庙,它既是承德府属的文庙,又是位于清朝夏都的文庙,因此兼具中央和地方的双重色彩,既有皇家孔庙性质,又带有地方文庙特色。但相较北京文庙和曲阜孔庙而言,学者对清代热河文庙的关注不多。

此外,目前对热河文庙的研究,学界征引史料大多是地方志材料,对清代档案和域外史料利用较少,且未廓清多种史料记载的龃龉之处。在研究角度方面,或笼统介绍其发展演变,或对石鼓等陈设展开个别研究,并未对热河文庙兴建、陈设、修缮、祭祀、教育等方面展现的皇家特色进行集中梳理和探讨。本文以陈设为研究角度,在勾勒热河文庙的建筑布局后,通过分析其特殊的建筑规制和内部陈设,揭示清代热河文庙蕴含的皇家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