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庄的礼仪活动反映“盛世”国库储存丰盈

(二)山庄的礼仪活动反映“盛世”国库储存丰盈

从古至今,我们的国家,一直保持礼仪之邦的美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儒家认为,能有来自远方的朋友,是值得高兴的事;对待远方来客,应以礼相待。清朝统治者,虽然出身于少数民族,但因他们酷爱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儒家的“礼”,不仅接受而且极力推行。康熙和乾隆都很注重礼仪,无论是接见国内少数民族王公、宗教领袖,还是接见外国使团,都按礼仪制度赐宴颁赏。避暑山庄研究所研究员杨天在先生在《避暑山庄的万树园及其历史作用》一文中,对清帝的赐宴、颁赏叙写得十分详细,从而反映出“盛世”国库储存是很丰盈的,笔者择其主要内容,加以转述。

赐宴,清帝接见各少数民族王公贵族,常在万树园举行宴会。在万树国举行的宴会,通称“蒙古包宴”。这种蒙古包宴,分日宴、夜宴两种。乾隆曾写诗描绘蒙古包宴:“碧霄晴旭晓光澄,穹幕高张翠毾”,“风清日朗好秋时,嘉会新藩式燕仪”,乾隆热情赞美金秋之季,天高气爽,万里无云,空气清新,坐落在草原之上的蒙古包,帐内皇帝与内臣和外藩依次入宴,喜笑颜开。蒙古包的日宴如此别具特色,晚宴更加迷人。乾隆笔下蒙古包晚宴的情景是:万树园燃起灯火,顿时,火树银花,五彩缤纷;蒙古包内,君臣共进晚宴,皇帝依次呼唤,亲赐美酒,其乐融融。皇帝设宴招待蒙古王公,意在“怀柔远人”。同是赐宴,乾隆设宴招待英国使团则是另有用意。

乾隆五十八年英国第一个正式访华使团马戛尔尼使团来避暑山庄拜见清朝皇帝。乾隆在避暑山庄万树园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并设宴招待他们。对宴会战况,英使马戛尔尼在《乾隆英使觐见记》中,有具体描绘:“觐见之礼既毕,吾等依引导者之指示,自宾座退下,至其左旁所辅锦垫之上坐之,中国各大官员则依官级大小,坐于右旁锦垫之上。垫前设有食桌,桌上有盖盖之……吾桌上所有酒馔,既备极丰盛,而皇帝复分外殷渥,命执事官取桌上之盛馔数色,及酒一壶,送至吾桌”。从马戛尔尼笔下的文字,可以看出乾隆招待英国使团的宴席是颇为丰盛的。乾隆设盛宴招待英国使者,一方面是基于礼节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炫耀大清帝国之富有。颁赏,清帝在召见少数民族王公贵族、宗教领袖和外国使节时,往往要大肆颁赏。这样做的用意,一方面表示皇帝的优抚之情,另一方面也是显示大清朝富有。皇帝颁赏,物品钱财丰厚。对少数民族王公贵族一般赏给金币、银两、冠服、裘服、官服、鞍马、囊鞬、缎匹等。对蒙古、西藏的宗教领袖,一般赏给金银器皿,如金壶、银香炉等。乾隆在万树园宴赏六世班禅时,赏给他嵌正珠祖衣以及嵌珠帽、袈裟、朝珠、金佛等贵重物品。对外国使节,多赐玉如意、宝石、瓷器、缎匹、荷包等。乾隆五十八年在万树园赏赐英国副使斯当东的物品有:龙缎一匹、妆缎一匹、锦一匹、纺丝二匹、漳绒一匹、羽编一匹、素缎一匹、花缎一匹、绫一匹、小卷八丝缎一匹、瓷器八件、什锦扇十柄、六安茶四瓶、茶膏一匣、普洱茶四团、雕漆盘一件、大荷包一对、小荷包四个(《热河志》记载)。此外,使团的总兵官、副总兵官、听事官、管船官、通事、医生、代笔各个都有赏品,至于正使马戛尔尼的赏品,则更为丰厚。英使团拜见乾隆皇帝,本来是心怀叵测的,对此乾隆心知肚明,并且是有所警惕的,那他为什么馈赠如此厚礼呢?除了礼节之外,乾隆还是借助于夸富,彰显大清王朝的国威。不管乾隆出于什么目的,他在山庄以盛宴厚礼招待远方来客,也是实实在在地反映了康乾盛世经济实力雄厚、国库储存丰盈。综上所述,避暑山庄文化植根于清代历史的泥土,它是伴着清史脚步发展变化的。康乾盛世是清代特定历史时期,避暑山庄与康乾盛世举步相随、携手相伴,同步发展到高峰,并且充分反映了康乾盛世的政治与经济,既反映康乾盛世时期清王朝的政治权威,也彰显了大清帝国的经济实力。所有这一切,充分表明避暑山庄文化,具有极其鲜明的历史性。

原载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