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热河行宫

二、热河行宫

史书上称“避暑山庄”为“热河行宫”是在康熙四十七年以后的事,《清实录》和《热河志》的记载最为明确,从康熙题名“避暑山庄”一直到乾隆初年,“热河行宫”这一称呼继续沿用,乾隆中后期以后史书上很少见到这一称呼,几乎都是代之以“避暑山庄”。笔者将“热河行宫”列为避暑山庄发展史上的一个初期阶段,主要是针对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年之间的这个时期而言,因为这段时期是名副其实的“热河行宫”时期,避暑山庄的基础就是在这个时期奠定的,而且日后避暑山庄的扩建都是以这个基础为中心。在这个时期,热河行宫的发展主要是着眼于宫殿区和苑景区的兴建和扩建而进行的。

(一)以如意洲延薰山馆为代表的宫殿区和以芝径云堤为代表的十六景是热河行宫最初阶段发展的产物,它们的建成表明热河行宫已经成为古北口外最大的行宫。在位于磬锤峰下武列河右岸的热河行宫之内,原始的自然风貌极其动人。首先,它充分利用行宫内的各种水源,包括山区的各种飞瀑暗泉,同时又疏通长湖引入武列河水,使得热河行宫的奇花异草、珍禽走兽有了极丰富的生命水源。以此为基础,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继产生,到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皇帝驾幸(或许是第一次正式驾幸)时,如意洲的延薰山馆宫殿区已经落成,一片云戏楼和浮片玉戏台为康熙在热河行宫崇政之余提供了极好的消遣之所,这种条件也是口内外其他行宫中绝无仅有的;刚刚完工的十六景像十六颗星星一样散落在宫殿区周围。大学士张玉书在扈从热河时除了对清帝在如意洲宫殿区的活动作了详细的记录之外,还对十六景的分布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山区共有四景,即万壑松风、锤峰落照、南山积雪、梨花伴月,四处景点或据山临风,或凭泉吮卉,或背依夕照,或独傲南山,景观异常幽美。平原有两景:莺啭乔木和甫田丛樾,二者均于万树园南端据岸而立。其余的十景均散落在湖岛周围,如半藏于深山的长虹饮练、双湖夹镜、石矶观鱼,偎依于荷莲中的曲水荷香,掩映于金莲花前的金莲映日;形如灵芝的芝径云堤,濒临湖岸的西岭晨霞、芳渚临流,还有如意洲塞湖之畔的澄波叠翠等等。这些四字景点均并被纳入康熙三十六景之中。热河十六景是热河行宫草创时期的产物,它的出现成了一种标志,这就是说热河行宫既不同于热河上营,更不同于口内外的其他行宫,十六景的题名、如意宫馆的建立表明了热河行宫已经成为口内外最大的中心行宫。

(二)继十六景之后,康熙又在山峦、湖岗、平原三区开发了许多新的景点,这些景点在分布上比早先的十六景更加合理,在内容上也更加生动,它们同十六景一样成为日后康熙题名三十六景的重要素材和候选对象。在广阔的峰峦、山脊、沟壑等地区,原先也只有万壑松风,锤峰落照、南山积雪、梨花伴月等景点,从分布上看显得比较零散,说明不了行宫的主要特色。因此经过一番权衡,在西山之巅,又设置了四面云山、青枫绿屿、北枕双峰等景点,从而使得清帝在据槛凭栏时更增添了一番平步青云和高瞻远瞩的感觉。在西山之内还有三条比较著名的沟壑,从南往北依次为西峪、梨树峪、松云峡,这三条是行宫内极为难得的避暑之沟,自然景观也很丰富,这里林荫浓郁、泉水清澈、花艳草丰、禽鸣兽从,因此康熙在这三条避暑沟修建了许多新的景点,如西峪的松鹤清樾、梨树沟的澄泉绕石、松云峡的云容水态。湖岗区虽然未再扩建新的景点,但康熙在创建热河行宫时仍然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景点资源,除原来湖岛上的十余景之外,如意洲岛的宫寝区如无暑清凉、延薰山馆、水芳岩秀,环碧岛上的环碧宫,月色江声岛上的湖山罨画、清舒山馆、月色江声等都是极为难得的人文景观,令人遗憾和不解的是康熙在题名三十六景时,除了如意洲岛的多处景观入选之外,环碧岛、月色江声岛的几处景观全部落选。

(三)新的宫殿区的选址及确定,是伴随着热河行宫的扩建而进行的,它显示了一种迹象,这就是塞外一个新的政治中心的萌芽。从历史记载来看,如意洲宫殿区的规划基本上还是对口内外其他行宫的模仿和继续,它的朝寝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不过有一点是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这就是宫寝中间的中轴线开始明显,御道直通南北,而且还有内外朝房,很显然,从开始兴修热河行宫的那一刻起,康熙就带有某种政治目的。随着入觐的蒙藩贵族特别是那些“围班”的王公的日益增多,他们既希望有更多的机会朝见康熙,但是又惧怕出痘;他们需要有这么一个地方,使他们在朝见康熙的时候能免去那种忧虑。于是蒙藩的要求促使了康熙继续开发热河行宫和修建新的宫殿区的可能,而且这里的避暑条件对双方来说无不惬意。因此康熙经过再次权衡之后决定放弃风景如画但面积太小且缺少体现帝王尊严和气势的如意洲宫殿,重新寻找和开发新的寝宫。从这种想法的产生到新的宫殿区的建成至多不超过三年,康熙五十年六月,新的宫殿区已然落成。这处宫殿区位于万壑松风的西南方,它的中轴线异常明显,御道贯穿南北,从南往北、从前往后依次有宫门、外午门、内午门,有内朝房,也有外朝房,有政殿也有寝宫,有东西偏房也有后妃居处,朝寝之制一如紫禁。宫殿区从如意洲移到万壑松风之南,绝不仅仅是一种地域上的简单过渡,它体现了一种权力的过渡和集中。

(四)在热河行宫的创建时期,官方正史的记载虽然比较稀少,但张玉书的《扈从赐游记》和冷枚的《热河行宫图》却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弥补了这一不足,成为我们研究热河行宫不可缺少的图文史料。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关于热河行宫草创时期的风景画,史家考证为宫廷画家冷枚所作,并定名为《避暑山庄图》。这幅史图非常详细地记载了避暑山庄的早期发展概况,因而研究避暑山庄的史学者们在他们的论文和专著都不加思索地采用了这幅史图。后来袁森坡先生对这幅史图的定名提出了疑义,他在论述避暑山庄时考证了这幅史图,根据史图所绘的建筑物及其景点得出结论说,该图创作于康熙五十年之前,应称为《热河行宫图》,而不是《避暑山庄图》。

笔者以为袁森坡先生的考证是有一定的依据的。比较该图和张玉书的《扈从赐游记》,我们不难发现,张文记载的如意洲宫殿区和热河十六景在该图中都得到充分体现,而该图中的环碧岛、月色江声岛等处的景观,还有热河泉旁的苹香泮、如意洲岛的云帆月舫、一片云等建筑景点在张文中显得格外突出;同时张文中还没有提到的澹泊敬诚殿、烟波致爽殿等正宫区所在地在该图中几乎是一片空白。从历史发展来看,澹泊敬诚正宫区应该是避暑山庄的核心,然而在该图中却没有反映,由此可以断定,该图在创作之时避暑山庄还没有得到命名,因此这幅史图称《热河行宫图》较之称为《避暑山庄图》更为贴切。综上所述,作为初期阶段,热河行宫在避暑山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借助于热河上营的自然氛围,在行宫组建和构景方面较之热河上营和口内外的其他行宫更为合理;它摒弃了其他行宫的营造模式,并按清帝的意图在选择自然的同时又融入了一种古朴淡雅的格调,从而奠定了日后避暑山庄发展成为“无刻桷丹楹之费,喜泉林抱素之怀”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