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看清代少数民族政策

从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看清代少数民族政策

孙福何

(承德市文物局 博物馆管理科,河北 承德 067000)

[摘 要]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清代帝王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北部边防、实现中华统一宏伟思想的重要政治活动场所,也是中华民族团结的象征。它在造园和建筑上,荟萃了全国各地名园胜景,博采汉、藏等多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成为中国古代园林与寺庙建筑艺术之典范。它的建成原因及作用充分体现了清朝政府对少数民族“恩威并施”的民族政策。

[关键词] 避暑山庄;周围寺庙;政治功用;民族政策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中国古代帝王宫苑与皇家寺庙完美融合的典型范例,标志着中国古代造园与建筑艺术的巨大成就。避暑山庄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修建于公元1703年到1792年,历经康、雍、乾三代帝王,历时89年,占地面积564万平方米;周围环绕着金碧辉煌的座座庙宇。它是帝王苑囿与皇家寺庙建筑经验的结晶。避暑山庄及外八庙的修建及使用,之所以在清代的国家统一和稳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不能不提到入关前清帝的民族政策,以及康熙、乾隆皇帝对少数民族政策的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