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承德——辽代捺钵的主要地

古代承德——辽代捺钵的主要地

捺钵,又称纳拔、纳钵、剌钵、纳宝,皆为契丹语译音。《辽史·营卫志》载:“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可见捺钵是由契丹民族所处自然环境和民族习俗决定的。对于契丹语捺钵,《辽史》用汉语“行在之所”解释。“行在之所”语出《史记·卫将军列传》,《史记集解》引蔡邕话说:“天子自谓所居曰行在所,言今虽在京师,行所至耳。巡狩天下,所奏事处皆为宫。”《辽史·营卫志序》说:“有辽始大,设制尤密:居有宫卫,谓之翰鲁朵;出有行营,谓之捺钵。”《辞源》则解释为“辽代国君的行营。”辽史专家傅乐焕先生在《辽代四时捺钵考》中说:“故捺钵谓行营、行帐、营盘,即辽帝出行时居止之帐幕也。”这一说法比较接近于捺钵之原意。

关于辽代捺钵时间、地点、活动内容,《辽史·营卫志》、《大金国志》、《重编燕北录》(宋·王易)、《续资治通鉴长编》(宋·李焘)等书多有记载。傅乐焕先生根据实际考察提出:春捺钵主要地点为长春州之鱼儿泺,主要行动是捕鹅(二、三月,鱼儿泺)、钩鱼(正月,混同江),次要地点为鸳鸯泺;夏捺钵主要地点为永安山、炭山,主要行动是避暑、障鹰、议政;秋捺钵主要地点为庆州伏虎林,主要行动是射鹿;冬捺钵主要地点为永州广平淀,主要行动是避寒、议政、受外国聘使贺、射虎。仔细考察不难发现,除春捺钵外,夏、秋、冬三季捺钵,都与古代承德地域密切相关。

乾隆四十三年,清政府在承德地域建置承德府,下设滦平县、丰宁县、平泉州、赤峰县、建昌县、朝阳县共计一州五县,涉及辽代两京三府二十个州四十五个县。《钦定热河志》记载了辽代承德建置状况:承德府本境即辽中京道(治所在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南大名城)、泽州(治所在今平泉县南会州城)、滦河县(治所在今河北迁安县北滦阳城)及北安州(治所在今河北隆化县北土城子);滦平县境即辽中京道北安州地,西境奚王府地;丰宁县境即辽中京北安州利民县(治所在今河北隆化县北),西境奚王府地;平泉州境即辽中京大定府大定县(治所在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南大名城)、长兴县、劝农县(治所在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南二台子村)、富庶县(治所在今辽宁喀左县公营子镇土城子村东)、文定县(治所在今辽宁建平县东)、升平县(无考)、归化县(治所在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南老哈河上游黑城子西)、金源县(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市西北喀喇沁)、恩州恩化县(今内蒙古赤峰市东南坤都河下游北岸)、泽州神山县(治所在今河北平泉县会州城);赤峰县境即辽中京道高州三韩县(治所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兴隆坡),上京道松山州松山县(治所在今内蒙古赤峰市西南)、饶州长乐县(治所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巴林桥)、临河县(治所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西南西拉木伦河北岸)、安民县(治所在今内蒙古林西县东南)、上京临潢府临潢县(治所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东南波罗城)、定霸县、保和县、潞县、宣化县;建昌县境即辽中京道利州阜俗县(治所在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大城子镇东)、泽州龙山县(治所在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白塔子村南)、榆州和众县(治所在今辽宁凌源市凌河乡十八里堡村)、永和县(治所在今辽宁锦西县西北)、东南境兼得隰州海滨县(治所在今辽宁兴城县西南)、北境惠州惠和县(治所在今辽宁建平县惠州北镇)、兼得高州三韩县地;朝阳县境即辽中京道兴中府兴中县(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市)、营邱县(无考)、象雷县(无考)、闾山县(无考)、建州永霸县(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县大平房镇黄花村南)、永康县(无考)、安德州安德县(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县西营子乡五十家子村)、川州咸康县(治所在今辽宁北票市东北黑城子镇)、宏理县(治所在今辽宁北票市西北)、宜民县(治所在今辽宁北票市东北牛河西岸)、武安州武安县(治所在今内蒙古敖汉旗东白塔子村)、成州同昌县(治所在今辽宁阜新市西北)、东境兼得宜州宏政县(治所在今辽宁义县)、西境兼得大定府神水县(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县西南小凌河北岸)、东南境兼得来州地(治所在今辽宁绥中县西南前卫)。

辽代的上京、中京、庆州、永州等都在承德疆域之中,这里的许多名山大川就是辽代捺钵的重要场所。

夏捺钵的主要地点有永安山、炭山。傅乐焕《夏捺钵考》中说:“永安山原名缅山,圣宗时改称。《圣宗纪》太平三年(1023年)七月丁亥,赐名缅山曰永安。后圣宗庆陵即营建其地。圣宗崩后,兴宗即陵置州,是曰庆州,更称庆陵曰庆云山。辽庆州遗址即今热河林西县西北之白塔子。永安山则称曰凹尔曼哈。”炭山也是夏捺钵的重要地区,辽国的皇帝多次在这里进行捺钵活动。据统计,从辽太宗天显四年(929年)至天祚帝保大元年(1121年)七位皇帝共计到炭山三十六次。乾隆《滦河濡水源考证》一文说:“滦河源出独石山口外东北一百里巴颜屯图固尔山。”自注云:“山为兴安正干,自张家口而东,至独石口外为大山,折而西北,过上都城入于海喇堪,与兴安大岭相连属,出泉处较兴安山梁尤为特出,山阳山阴树木茂密,与他山异。山阳为民人居址,山阴皆察哈尔蒙古游牧地。”还说:“欧阳修云滦水出炭山东北。胡三省《通鉴注》因之。其后陈组绶《职方图考》、顾祖禹《方舆纪要》皆从其说。今考独石口外无所谓炭山者,惟巴颜屯图古尔山,据努三云土人名其山为黑老山。按昔人有谓濡水出黑龙山者,龙、老音转承讹,黑龙山之言,似不为妄。今巴颜屯图古尔山其石色黝黑,所谓炭山或即指此。”

秋捺钵的主要地点是庆州伏虎林。《辽史·营卫志》记载:“秋捺钵:曰伏虎林。七月中旬自纳凉处起牙帐,入山射鹿及虎。林在永州西北五十里。尝有虎据林,伤害居民畜牧。景宗领数骑猎焉,虎伏草际,战栗不敢仰视,上舍之,因号伏虎林。”傅乐焕《春水秋山考》指出:“永州为冬捺钵所在,秋捺钵不应在此。”永州地处潢、土二河合流处,地平多沙,而秋猎应该选择山深林密、禽兽繁殖之地,《辽史·景宗纪》也没有临幸永州的记载,因此,傅乐焕先生推断伏虎林在庆州,《辽史·营卫志》永州为庆州之误。

冬捺钵的主要地点是永州广平淀。《辽史·营卫志》说:“(广平淀)在永州东南三十里,本名白马淀。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余里。地甚坦夷,四望皆沙碛,木多榆柳。其地饶沙,冬月稍暖,牙帐多于此坐冬,与北、南大臣会议国事,时出猎讲武,兼受南宋及诸国礼贡。”广平淀还有一些别称,如藕丝淀,契丹语称宽大曰‘阿思’,藕丝、阿思同音异译,藕丝淀实为契丹本名,广平淀则为泺淀的译名;中会川也是广平淀的别称,《辽》《金》《元》三史中以“川”为名的地名很多,大体都不是河流名字,而是指某处之平野而言。广平淀在潢、土二河合流处,所以中会川犹言两河合流之平野。

傅乐焕在《辽史·游幸表补正》中还提到辽代捺钵活动的一些大川名山。如七金山,《钦定热河志》说:“和尔博勒津山,汉名七金山。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东一百二十里。”并引《辽史·地理志》说:“圣宗过七金山土河之滨,南望云气有郛郭楼阙之状,因议建都。”七金山在老哈河(土河)东岸,西南距大宁故城不远,因山有七峰,故名。再如松山,《钦定热河志》记载:“纳喇苏台山,汉名松山。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八十里。”其编纂者按语说:“纳喇苏台山与《辽史》《元志》所载松山方位相合,至辽上京临潢府有松山,饶州有松山,又松山州亦以松山得名,皆非中京道所统地,应在今赤峰县境内,与此喀喇沁右翼之松山别。”很显然,松山在古承德地域之中。与此类似,还有赤山,《钦定热河志》“赤山”下按语说:“唐张九龄有《贺赤山无贼状》,渔阳与今承德府滦平、丰宁县相直,是赤山当在今承德府本境及滦平、丰宁二县境内,而诸处俱无之。建昌县境有赤山及大赤山,但其方位不合,难以傅会。”马盂山,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南一百九十里,中有一峰,形类马盂,故名。地产铅砂,老哈河发源于此山。宋代王曾《行程录》称“富谷馆东望马云山,山多禽兽林木,辽国主多于此打围,马盂与马云乃音之转,实一山也。”马盂山即今日内蒙古宁城县甸子镇之锅底山。宋代欧阳修《重赠刘原父(刘敞)》诗,有“古北岭口踏新雪,马盂山西看落霞”之诗句,诗句描绘了欧阳修看到的承德一带的风光。

《辽史》中《本纪》和《游幸表》多次提到“驻跸土河”“钩鱼土河”“观鱼土河”,土河,又名老河,《隋书》称托纥臣水,《唐书》称土护真水,《契丹国志》称“契丹有水曰北乜里没里,复名陶猥思没里,源出中京西马盂山,东北流,华言所谓土河也。”蒙古名为老哈穆楞,即今老哈河。宋代苏颂《过土河》诗曰:

长叫山旁一水源,北流迢递势倾奔。秋来注雨弥郊野,冬后层冰度辐辕。

白草悠悠千嶂路,青烟袅袅数家村。终朝跋涉无休歇,遥指邮亭日已昏。”

《承德府志》“老河条”按语说:“老河为塞外一大川,萦络平泉、赤峰、建昌、朝阳四境。”又,柳河之滨也是捺钵之地。《承德民族开发史》谓柳河即今伊逊河,而《承德府志》将伊逊河与柳河并列,明确非同一河流。《承德府志·山川一》记载柳河“在府南,源出马兰关外雾灵山下,东流至板谷岭,迳府南境,又东至柳河口入滦河,亦名流河”。《承德府志·山川二》“豹河”条说在州(平泉)东北,一名瀑河,亦名柳河。并明确指出“(豹河)在辽时则谓之柳河,与今承德府南境之柳河各异。盖柳河之名,宋人屡言之,皆指今平泉州境之柳河,而非府境之柳河”。可见辽时之柳河即今日之豹河,非伊逊河。

《辽史》之《本纪》《游幸表》常见“猎平地松林”之记载,《辽史·地理志》称上京境内有平地松林,未详属于何州,曾公亮《武经总要平地松林条》称“东至怀州四十里”,《怀州条》称“西至平地松林四十里;北至潢河(西拉木伦河)十里,河北至上京五十里”。谭其骥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临潢府附近”一图将平地松林标于今围场以北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境内,因此,《承德开发史》说:“今天的木兰围场以及木兰围场之北这一片辽阔的草原,古时生长着茂密的松林,因此被称为‘平地松林’。平地松林是辽帝经常行围的猎场。”上述资料不难看出古代承德地域确实为辽代捺钵的主要地点,是辽代政治、经济活动的重要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