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性因素

(一)共性因素

1.清代帝王对关羽的推崇

关羽,三国时期蜀汉名将,生前因建安五年解白马之围,表封“汉寿亭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兵败被杀,后主景耀三年追谥为“壮缪侯”。其本为一平凡人物,但在其后的历史中,却赢得无数身后名,据学者研究,关羽自宋朝开始封王、封公、封帝以致成神、称圣。清代著名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卷三五“关壮缪”条中对历史上关羽的崇拜轨迹做了梳理,录如下:“凡人之殁而为神,大概初殁之数百年,则灵著显赫,久则渐替。独关壮缪在三国、六朝、唐、宋,皆未有祀。考之史志,宋徽宗始封为忠惠公。大观二年加封武安王。高宗建炎二年加壮缪武安王,孝宗淳熙十四年加英济王,祭于荆门当阳县之庙。元文宗天历元年,加封显灵威勇武安英济王。明洪武中,复侯原封。万历二十二年,因道士张通元之请,进爵为帝,庙曰英烈。四十二年,又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至清代,诸位皇帝对于关羽的追封、推崇更是前后相续。据《清史稿》卷八四《礼志三》“关圣帝君”可知,顺治九年敕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雍正三年追封三代公爵,乾隆三十三年“以壮缪原谥,未孚定论,更命神勇,加号灵佑”。同时要求已修的关帝庙之“殿及大门,易绿瓦为黄”,带上了皇家特征。四十一年诏改为“忠义”。“嘉庆十八年,以林清扰禁城,灵显翊卫,命皇子报祀如仪,加封仁勇。道光中,加威显。咸丰二年,加护国。明年,加保民。”并且跻列中祀。同治九年,加号翊赞。光绪五年,加号宣德。至此,关羽的封号就层垒叠加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德关圣帝君”,长达二十六字,真可谓是集前代封赐关羽的各类尊号之大成。而清代帝王有意识地追封和推崇,与他们对关羽神职的认定有极大的关系。

2.清代对关羽护国神职的认定

清代学者梁章钜在《楹联三话》卷上“武庙戏台联”条中说:“相传每朝之兴,必有尊神为之护国,前明为岳忠武,我大清则奉关帝为护国。二百年来,武功之盛,震叠古今。神亦随地显灵,威震华夏。故朝廷尊崇封祀,漾溢寰区。”道出了清代统治者对关羽最重要神职的认定——护国神。

历史上的关羽,在与张飞一起协助刘备打天下的过程中,屡立战功,为蜀国的壮大和魏蜀吴三分天下局面的形成立下了汗马功劳。然最后兵败被杀,死于东吴之手。虽然如此,关羽英勇善战的战神形象却在民间记忆中越来越深刻,越到后期形象越发鲜明。随着元杂剧、明清小说中关羽戏的上演,尤其是通俗历史演义小说《三国志演义》的流行,极力把关羽神化,使之成为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神圣,关羽的战神形象越发深入人心。清代统治者虽然是起源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但也一样强烈地受到了《三国演义》中关羽伟大形象的影响,清人王嵩儒曾说:“本朝未入关之先,以翻译《三国演义》为兵略,故其崇拜关羽。其后有托为关神显灵卫驾之说,屡加封号,庙祀遂遍天下。”关羽以善战闻名,清军载关羽像出师又获大捷,反过来又促进了关羽战神、护国神的崇拜信仰。除了军事战争时以《三国演义》为兵书,以关羽为保护神外,清朝早期统治者还有意从《三国志》记载的政治、军事事件中吸取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清人昭梿《啸亭续录》卷一“翻书房”条载:“崇德初,文皇帝(即皇太极)患国人不识汉字,罔知治体,乃命达文成公海翻译国语《四书》及《三国志》各一部,颁赐耆旧,以为临政规范。”清代关帝庙祭祀歌辞里有言“扶植纲常正,浩气昭日星。绝伦独立,英爽若生。俎豆常馨,夏彝胥敬;仰神德莫畴,并助邦家永太平”。都说明了统治者对关羽安邦护国职能的看重。

在官方的提倡和引导下,加之社会普通民众早有的崇拜关羽心理,关帝信仰在清代呈现鼎盛之势,一个突出表现是无论大城还是小村、内地还是边疆都涌现出大量关帝庙。《承德府志》中说“关帝庙祀遍天下,各直省、府、州、县建祠设像守土”。朝鲜人朴趾源曾于乾隆四十五年随赴清参加乾隆皇帝的七十寿诞的朝鲜使团入华,在其归国后将其出使沿途的所见所闻编写为燕行文献《热河日志》,其中记载:“关帝庙遍天下,虽穷边荒徼,数家村坞,必崇侈栋宇,赛会虔洁,牧竖馌妇,咸奔走恐后。自入栅至皇城二千余里之间,庙堂之新旧,若大若小,所在相望,而其在辽阳及中后所,最著灵异……凡国有大灾,则祭告之。”与《承德府志》的说法高度一致。另外,通常情况下,一个城市或乡村总是文武二圣的祠庙并立,可往往是祭祀孔子的文庙只有一座,而武圣关羽的庙宇数量却是不受限制的。赵翼曾感叹:“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寒垣,凡儿童妇女,无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至今无人也无法统计得出或能说得出在清代的疆域里关帝庙数量到底有多少,只能一句“庙祀遂遍天下”概括之。可见,整个清代只要是有人群生活踪迹的地方,或多或少都会有崇拜关帝、修建关帝庙、祭祀关帝的活动,民众普遍祈求、希冀关帝守护着一方的平安与稳定,关帝信仰俨然成为一种全民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