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宗乘之庙
2025年10月13日
(四)普陀宗乘之庙
普陀宗乘之庙是乾隆三十二年下令仿西藏拉萨布达拉宫的样式兴建的,乾隆三十六年竣工。占地22万平方米,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该庙完工时,正值乾隆帝60岁生日和皇太后80岁生日,各少数民族上层人士都要到承德参加庆祝活动,由于他们大都信奉藏传佛教,乾隆帝便建造了此庙。
该庙碑亭内立石碑三座,碑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汉文为乾隆亲笔。中为《普陀宗乘之庙碑记》,记述建庙背景及经过。避暑山庄的修建是为了绥抚蒙、藏等西北边疆各少数民族,实现国家统一,而蒙、藏等少数民族是藏传佛教的忠实信徒,所以清帝采取了“因其教,不易其俗,以习俗为治”的政治策略,在承德为他们广修寺庙,使他们“兴其肃恭,俾满所欲,无二心焉”。左右两块碑分别为《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记述厄鲁特蒙古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过程及清政府抚恤该部的情况。普陀宗乘之庙的修建是清帝绥抚少数民族,实现统治目的的又一体现。可见土尔扈特部回归,为巩固中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此举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土尔扈特部回归的英雄壮举,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民族大迁徙的奇迹,震动了当时的中国与西方世界。正如爱尔兰作家德尼赛在《鞑靼人的反叛》一书中所说的:“从有最早的历史记录以来,没有一桩伟大的事业能像上个世纪后半期一个主要鞑靼民族跨越亚洲草原向东迁逃那样轰动于世,那样令人激动的了。”土尔扈特人所创造的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反抗压迫剥削与热爱和平自由的光荣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