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将承德的文化形态单独列出来说,我以为起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对承德的历史文化有深入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有理论升华的功力。二是要有些勇气,要敢于讲真话讲实话,敢于突破一些“框框”,展示出思想解放的旗帜。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郭秋良先生却做了。他的《大避暑山庄文化刍说》一文并不长,只有四千余字,比起他的《康熙皇帝》等文学作品,像是一篇短文。但如果我们细细读来,就会觉出这篇文章分量很重,对承德及承德人十分重要。郭先生在研究了承德的历史之后,大胆地提问:承德地域的民族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这又是一个很容易把人问住的问题。因为,在一个省份中,把某地(市)自己的文化单独列出来,还是不多见的。我们已习惯地将河南那里称为中原文化,将山东称为齐鲁文化。更何况,有关燕赵文化即为笼概整个现在河北省的文化的说法,在那时已经大力宣扬开来。在那种情况下,郭先生的这一提问,在旁人看来或许是犯忌讳自找麻烦,或许被认为是文人的性格癖好。恕我直言,这大概也是对此文章反应“迟钝”的原因之一。如此说来,倒是反应太“敏感”了,结果才变成“迟钝”。包括我自己,当初看到这篇文章,亦是眼前一亮,随即心头一紧,原因是不言而喻的。对此,我得实话实说,尤其是时间已经进入了新世纪,很多人都会非常肯定地说,承德的灵魂,就是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而由此产生一些理论探讨,也就变得极为正常了。《河北日报》后来登了包括郭先生等人不同观点的文章,探讨“燕赵文化”,就表明了这一点。
让我再把话题回到那篇文章中。郭先生说:“对这个问题,我们一直没有进行过认真的思考和研究。我们习惯于‘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说法,一直认为承德属于‘燕赵’的范畴,因而这里的文化也是‘慷慨悲歌’‘燕赵风骨’。我想这与我们属于河北行政区有关。殊不知承德划归河北省也只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的事。自古以来,它并不是以平原著称的河北的组成部分。清朝末期,热河都统直属‘朝廷’,避暑山庄则直属清廷的内务府……对承德的地域文化精神,我们应该有一个比较科学的说法——它的称谓可以叫做‘大避暑山庄文化’……为了与北京的宫廷文化区别,我们可以称之为‘亚宫廷文化’。”
翟向东先生生前是《人民日报》副总编,在承德工作多年,他是既有资历又有学问的人,他赞扬郭秋良先生是“第一个提出‘大避暑山庄文化’说的人”,给他不少启发,而对这一文化的研究,其“意义将更为深远”。翟先生写这些话时,是在1995年10月1日。那是国庆节,老先生伏案修书,字里行间浸透着对承德的一片深情,昔日于此地遭难的往事似俱不存矣,想起来令人敬佩。同时也愈发感到,是郭秋良先生的真知灼见打动了这位老领导、老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