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非常三百年——关于大避暑山庄文化的对话
郭秋良1,王玉祥2
(1.承德市文学艺术联合会,河北 承德 067000;2.承德日报副刊部,河北 承德 067000)
[摘 要] 大避暑山庄文化的核心是避暑山庄文化,以避暑山庄文化为主,包括木兰围场、雾灵山、金山岭长城、白云古洞、辽河源头等外围文化在内。这个大避暑山庄文化的主导精神不是燕赵平民文化的慷慨悲歌,而是明显带有清代前期康乾盛世时期影响的顺应历史潮流的推动历史前进的开拓进取和吸纳开放精神。
[关键词] 避暑山庄文化;文化合流;环境保护;文化旅游
王玉祥:我们记得,您的“大避暑山庄文化”之说于7年前提出之后,曾在省内外引起过较强的反响和认同,具体表现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河北日报》《文论报》《河北学刊》《社会科学论坛》等多家报刊纷纷登载了您的《大避暑山庄文化刍说》一文。然而,正如您在此文中所说的,“我们对大避暑山庄文化的研究还很不够”。我想,之所以如此,大概是官方与民间许多人士对此尚未重视,粗疏地认为“文化”之类只是少数“文化人”、少数学者的事情,与国计民生并无多大关系。其实完全不是这样。一个地方的文化永远关乎这个地方的兴衰,古今中外的无数实例早已并将继续证明这个铁律。如果您不反对上述看法,那么,就请您更深入地谈谈大避暑山庄文化与承德历史文化名城的相关话题。比如,人们常说:“承德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那么,依您之见,具体地说,这种文化底蕴究竟是什么?
郭秋良:我们通常所说的“承德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丰厚”,实际上说的是作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种“底蕴”,就是从300年前康熙决定并实施在这里修建热河行宫(后易名避暑山庄)以来,充盈在这块热土上的融汉民族文化、满民族文化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为一体的清朝时代中的中华民族文化,即现在人们通常说起的“避暑山庄文化”。
避暑山庄文化经过300年风雨的洗礼,我们现在来审视它,可以看出其主要构成呈现一种以儒家文化为主,儒、佛、道三家文化合流的特色。
避暑山庄肇建之时(1703年)距清朝定鼎北京已经60年,其时清朝统治者基本上完成了接受汉文化的过程。康熙发现儒、佛、道三家文化是他“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利器,所以在不忘“祖宗骑射开基”的草原文化基础上,大力提倡中原地带早已行之有效的儒、佛、道文化,这在避暑山庄表现得十分突出而鲜明。譬如康熙在澹泊敬诚殿宣言“为政以德”,“勤政爱民”,不仅响亮地喊出了儒家文化的口号,而且使他的声音化作执政思想在避暑山庄的宫殿区和苑景区经常回响。再如康熙组织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和后来乾隆组织编纂的《四库全书》——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两大经典,先后长期在文津阁珍藏及使用,简直可以说把这“日月同辉”的雅园乃至整个避暑山庄注满了儒家文化的气息,来此游赏的人们至今仍可感受到这种文化气息的浸润。至于康乾在避暑山庄所作御制诗文碑刻及七十二景题名、题额、题联、吟咏中所体现的儒家文化气韵更是无处不在。
佛教文化(主要是藏传佛教文化)在外八庙的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等著名的寺庙中得到最充分最丰富的体现,早已名播海内外了,但避暑山庄的佛教文化底蕴也是不可忽视的。热河行宫时期的佛教文化气息,我们是从康熙初建“涌翠岩”(主要供奉关帝)感受到的。嗣后,乾隆开始在避暑山庄内大事建筑藏传佛教特色的永佑寺、珠源寺、碧峰寺、鹜云寺等,使得喇嘛教文化的气息弥漫在山庄之平原区和山区的榛烟峰岚之间,并且与宫墙外的外八庙藏传佛教文化融为一个广阔的空间。
倡导“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思想的道教文化,体现在斗姥阁、金山上帝阁和广元宫。尤其是供奉道教女神碧霞元君神像的广元宫,规制仿泰山碧霞元君祠,是以青砖灰瓦不事彩绘为特色的避暑山庄内唯一采用黄琉璃瓦覆顶、画栋雕梁、金碧辉煌的寺庙,显示了清帝对道教文化的重视。
避暑山庄是集中展示儒佛道文化的圣地,是“集东方哲学思想之大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评语)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因为承德是清代第二个政治文化中心,所以儒佛道三种文化在避暑山庄的合流,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过程,增强了民族团结,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王玉祥:我同意您对名城文化底蕴的阐发和概括。还想再问一句,面对即将到来的避暑山庄肇建300周年,对于这种文化底蕴我们该持何种态度?
郭秋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历来是弘扬其精华,摒弃其糟粕,对于避暑山庄文化当然也是如此。但现在的问题是对其精华部分的认识、挖掘、继承、弘扬还很不够。举一个手边的例子:旅游点上可以买到的几种宣传避暑山庄的书籍中辑录了康熙的《避暑山庄记》,其结尾部分可以视为儒家文化的道德观——“玩芝兰则爱德行,睹松竹则思贞操,临清流则贵廉洁,览蔓草则贱贪秽”。这是古人的爱憎原则,而作为今人的我辈情操比起古人来究竟如何?山庄文化不仅是学术话题,它还可以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规范人们的言行,提升人们的品格。
避暑山庄文化博大精深,以上举例不过是沧海一粟。避暑山庄文化之海有待更深地开发与弘扬。
王玉祥:许多年来,尽管对山庄文化的研究还很不够,但毕竟也已经作了诸多方面的反复探讨,这当然是有益的。转眼之间,又是几个春秋过去了。现在,您以为在避暑山庄文化中,还有什么多年来常被人们忽视而实际却很重要的文化构成需要特别强调吗?
郭秋良:避暑山庄文化的构成中有一种可珍视并且在当今和可以预见的未来愈显宝贵的文化,就是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指导下生发出来的环境保护思想。
当今世界,全人类共同关注的三大主题是和平、发展和环境保护。联合国鉴于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危及经济发展甚至人类的生存,早于1972年就在瑞典首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和《斯德哥尔摩宣言》,呼吁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地球上的全体人民及后代而共同努力。多年来,地球人为保护生态环境虽然付出巨大努力,可仍然发现在今天,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环境问题在全世界已引起普遍注意,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康熙却是早在二百多年前就注意了这个问题,他提出的建避暑山庄的原则是“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具体到修建要求,则是“庄田勿动树勿发”。据此而建的避暑山庄,是与自然相和谐的“环保工程”,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堪称优秀的园林。以前我们对康熙的“环保”思想及其历史价值没提到应有的位置来认识,现在到了应当认真研究并且弘扬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思想的时候了。
王玉祥:中国终于加入了WTO,这必然会加强中国文化(包括我们的大避暑山庄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沟通和融合,也似乎为承德旅游业展示出一派令人欣慰的前景。但无可讳言,到目前为止,承德的旅游还缺乏别出心裁的大手笔和色彩斑斓的锦绣文章,以致未能产生更加显著的效益。那么,从文化的角度着眼,请您谈一谈对承德旅游业发展的看法。
郭秋良:承德市拥有与旅游业相关的多顶桂冠: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全国十个文明旅游景区示范点之一、中国四十四处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但承德的旅游与文化基本没挂钩,现在开展的只是观光旅游。观光旅游已经落伍,目前世界范围内先进的旅游思想是文化旅游,这是因为游客已不满足于初级层次的观光旅游,而是对更深层次的旅游——文化旅游发生了兴趣。他们已经从旅游带来的感官满足提升到通过旅游认识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亦即通过旅游寻求理性的启发和认同,这是世界旅游业的大潮流。承德本来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极为丰厚而独特,具备适应先进旅游思想、适应要求深层次旅游所需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可是多年来开展的旅游文化性一直很差。别的旅游城市几年前就搞的文化旅游——比如曲阜的“祭孔”再现,西安的“朝会”大典,湖北的编钟表演等,承德有什么?类似的文化旅游项目似乎尚未进入谋划阶段。这太落伍了,与头上戴的多顶桂冠极不相称。其实,承德可搞的文化旅游项目早就存在着,只要搞起来就不会比别的旅游城市少,不,或许更多。如专项旅游,可以在避暑山庄搞建筑考古游、清史探秘游,以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使承德的旅游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中国已加入WTO,经济要与世界接轨,旅游当然也要与世界接轨。承德把旅游作为自身发展的龙头,可是旅游业面对世界新的旅游大势,却尚无作为,这怎么与国际接轨?旅游要与国际接轨,必须打文化牌。承德经济要上去,也要打文化牌。
王玉祥:是的。站在21世纪的风景线上,我们不能不对许多问题作一番崭新的思索和诠释。因为,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无止息的发展变化中。一个地域的文化现象自然也不例外。如此说来,您以为应当如何认识这个大避暑山庄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郭秋良:同所有地域文化一样,大避暑山庄文化也是一种动态的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处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中。当然,它固有的优秀部分应予弘扬。可是时代毕竟是大踏步前进的,新的文化构成毕竟是不可抗拒地参与进来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文化给避暑山庄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它的内蕴更加丰厚而多彩。在当今市场经济时代,避暑山庄文化更显出它与时俱进的品格。
原载于《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