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朝议事,决定国策
朝廷是封建国家的最高领导机构,有许多文武群臣辅佐皇帝。清帝每次巡幸塞外、驻跸山庄,都有一支庞大的中枢宫廷机构(全套的办事机构)。内阁六部、院、司、寺、理藩院等各所属机构都要前来,有大批负责官员和办事人员随行,处理政务的过程没有中断。清帝在山庄边避暑边料理国事,行政运作一如京师。
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是皇帝上朝接见文武群臣的地方。避暑山庄宫殿区,像北京故宫一样,也修建了正宫,前朝的澹泊敬诚殿,也叫楠木殿,是避暑山庄的正殿。宽阔的正殿内,皇帝宝座安置在大殿中央,典雅肃穆,非常气派。清朝皇帝在此举行重大庆典、接见朝臣及少数民族王公首领、外国使节。此外,避暑山庄还设置了一些小型殿堂,成为供皇帝与文臣武将议事,或与少数民族首领交谈的便殿。澹泊敬诚殿后有五间殿宇,康熙题为“依清旷”,乾隆题为“四知书屋”。清帝每当举行大典前后,便在这里休息更衣,也是皇帝平日召见大臣商讨国家政务及军机大事和读书、休息的地方。乾隆曾在这里一次又一次地接见少数民族王公和宗教领袖。喀尔喀蒙古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一世、三世、四世以及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等,都曾在这里被皇帝赐座、赐茶,并且彼此做了十分融洽的交流,体现了清帝对远来客人的尊重与真诚。
康熙、乾隆乃至嘉庆,他们在山庄避喧听政,长达百余年,每年朝廷的政务差不多有一半在山庄处理,有许多重大决策也是在山庄作出的。例如,1689年中俄签订了清王朝对外的唯一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中国使团从尼布楚返回,首先到热河行宫,向皇帝报告谈判情况。康熙对谈判的成功“深为快慰”。此后两国边界曾出现较长时间的和平与安定局面。平准噶尔、定回部,即统一新疆的战争,其决策和指挥中心都没离开避暑山庄。乾隆五十三年乾隆坐镇山庄,指挥了平林爽文起义全过程。其他如大小金川之役,缅甸、安南之役,两次反击廓尔喀(今尼泊尔)侵略战争,清政府的决策和指挥中心,除了北京之外,主要是在承德。乾隆末年和嘉庆初年平定川楚白莲教起义等重大战争,也和承德相关。在避暑山庄松云峡南侧林下戏题碑上,刻录着乾隆于嘉庆三年(1798年)所作《林下戏题》诗,其中之六写道:“符愿坐林下,嘉阴披爽便。虽然归政子,仍励辟邪肩。二竖获日指,一章捷望穿。促吟乘飒籁,睫眼廿三年。”其中“二竖获日指,一章捷望穿”,说的就是乾隆虽然做了太上皇,但仍然牵挂着国事,关心早日平定白莲教起义,估计白莲教的两个首领被擒之日不远了,乾隆望眼欲穿地等候胜利捷报的到来。
由此可见,避暑山庄在康、乾、嘉等清帝避暑听政期间,它的政务运作功能,承载着国运兴衰,皇帝坐镇承德就可以通过遍布全国的官僚体系,实现对广袤国土的管理,同时根据反馈制定新的决策,为朝廷的政务运作发挥了很大作用。